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虽然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整体上来看,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认清这些形势有助于企业制定适宜的国际化发展策略,防止因决策失误而导致的经营风险。归纳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一)自主创新不足
截止2009年12月15日,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贸易调查107起,涉案金额约119亿美元。值得我们反思和警示的是这些贸易摩擦所涉及的大多是我国民营企业所从事的传统行业,导致这些冲突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往往处在价值链的最底层。另据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调查显示,其中373家企业中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2%的企业不到1/3,由于缺乏创新企业往往采用低价策略参与国际竞争,对产品出口地企业及当地就业环境造成严重冲击,引起当地政府、企业强烈不满,才不断出现一系列的反倾销行为,致使一些产品的海外市场损失严重,自主创新不足已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障碍。
(二)品牌意识欠缺
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的自主品牌占比只有2.9%,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面临着品牌缺失的严重危机。我国民营企业多数是家族企业,他们虽然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受传统思维影响,他们往往更关注眼前利益,对品牌建设不够重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频繁发生国外厂商抢注我国品牌的恶性事件。比如,“红星”二锅头在欧盟被抢注,“格力”在巴西被抢注,新科、康佳和德赛3个商标在俄罗斯遭到一家公司的抢注。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商标被抢注的有2000余起,造成我国每年约10亿元的无形资产损失。品牌就意味着市场,失去了品牌就等于失去了市场,失去了自己市场的企业就等于失去了企业的生命。
(三)缺乏国际化人才
中国加入WTO以后,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参与竞争的国际市场规范有序,企业国际化需要熟悉国际市场秩序、国外贸易准则和目标国法律法规,具有国际视野、善于从事跨国投资运作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纵观国外跨国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一般都具有MBA教育背景和海外工作经历,我国千万家民营企业中真正具备这些素质的管理人员屈指可数,我国开展MBA教育20多年累计培养文档生8万多人,而目前我国对国际化管理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5万左右。国际市场纷繁复杂,有相当高的运作难度,多数民营企业目前尚不具备国际化发展的条件,特别是缺乏在国际化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储备,这将很难满足企业快速发展下对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将为企业国际化进程具来巨大影响和挑战。
(四)企业融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考虑国际化经营,随之而来的是资金短缺和融资难的问题。截止2008年,全国银行信贷仅有5%给了中小民营企业,2009年上半年7.37万亿新增贷款中,流向中小民营企业的只有8.5%。2011年发生在浙江义乌的一个案例充分反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浙江梦娜袜业与美国金脚趾约定于3月底前以4.15亿美元完成收购交割,然而,金脚趾最终却以3.5亿美元被加拿大企业收购,“融资难”是导致梦娜收购失败的直接原因。这不是个案,民营企业受自身资产规模、资信程度等因素影响,使得金融机构因顾及风险而不敢轻易放贷,民营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其国际化经营发展的脚步,在竞争残酷的国际市场处于不利境地。
三、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问题的综合分析
造成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影响原因有如下方面。
(一)自主创新不足的问题分析
1.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不足
有些民营企业只重视积累设备、房屋这类有形资产,对商标权、专利权、企业信用等无形资产不够重视。有些民营企业更愿意做那些投资回报高、资金周转快的项目,关注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自主创新是需要前期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投入的,多数民营企业因担心存在较大风险,不愿承担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而缺乏自主创新的意愿和动力,这种被动的思维方式只会导致企业因缺少核心竞争力而不断衰退,最终会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