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食品出口频遭“反倾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食品出口也不断增长,一些产品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具有劳动力丰厚的优势,可以以较低的劳动价格与其竞争,在其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影响了其国内的市场。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不受冲击,对我国食品行业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同时由于我国主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这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必然形成竞争,相比之下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又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高,这样直接导致我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市场上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为了增强其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的竞争对手国家如印度、墨西哥、阿根廷等也开始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并且立案数量呈上升趋势。从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食品出口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案例为277起,2015年为319起,2016年为366起,2017年达到了418起。从最终被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数量来看,我国食品行业遭受反倾销的力度明显增大。
(二)我国食品出口贸易中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
现在的国际贸易市场上世界各国都提倡自由贸易,在倡导自由贸易的口号下关税不断降低,关税的保护作用在不断的削弱,各种非关税壁垒应运而生,其中技术贸易壁垒是其最主要的一种表现形式。许多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为了保护国内产业不受冲击,都规定了极为严格,数量繁多的技术标准,并有意识的利用这些标准作为保护本国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以期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我国是世界市场上的贸易出口大国,必然会频发遭遇到各个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其中技术标准是我国食品出口企业遇到的技术贸易壁垒中最主要的一种,使我国的食品出口业损失惨重。当然技术贸易壁垒不止表现在技术标准这一方面,一些国家对商品的包装和标签也作了苛刻繁琐的规定,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这些规定否则不准进口或禁止在市场上销售,其中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签法规最为完备严谨的国家,食品标签被作为强制措施推行,必须标明的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产品名称,二是厂家的详细地址,三是产品的营养成分。
我国食品出口行业面对这些贸易壁垒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贸易技术壁垒损失将近450亿美元,超过年出口额的25%,有60%的出口企业都曾遭受过技术壁垒。美、日、欧是中国的三大贸易伙伴,也是对中国食品出口实施技术壁垒最主要的经济体,据商务部调查,美、日、欧等地实施的技术壁垒对中国食品出口造成的损失占国外同类措施总损失的95%。
客观的说,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堡垒有利于促进国内食品工业的技术进步,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和绿色食品的开发,促使我国食品生产向国际标准靠拢,提高食品生产质量;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国民生命健康权为由,对我国出口食品受限,使得我国食品出口贸易的发展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具体表现如下:
1.限制了我国食品出口的规模
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是违反世界组织自由贸易宗旨的,虽然WTO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和原则来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使用,但由于这些规定存在很大的解释空间,一些发达国家便借此大打“擦边球”,凭借其在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高标准,采取严格措施。在此情况下,复杂的合格评定程序,严格的包装标签规则以及绿色卫生检疫制度都给我国食品出口筑起很多高墙,阻碍了我国食品出口数量,给我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提高了对我国出口食品生产质量的要求
发达国家对食品的卫生指标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农药残留、重金属含、,放射性残留的要求日趋严格。世界上许多国家就严格限制或禁止高毒农药的使用,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并对食品中各类农药的残留限量做了明确规定。而中国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病虫害多,农药使用量大,生产的许多食品中农药残留达不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与欧盟标准相比,中国一些农药的残留限量是欧盟的2-5倍,有的甚至达到25倍。因此,我国小型农户生产的一些农产品即使达到了国家标准,也不一定能达到国际标准。这些高标准对我国出口食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发达国家常常作为国际标准制定者的情况下,我国只有努力提高食品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方法,加强食品质量监管和安全监测,才能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各方面限制。
3.增加了我国出口食品的成本
我国生产的食品大部分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发达国家制定的高技术标准几乎涵盖了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我国食品生产企业为了将自己的产品打入这些国家的市场,就必须从食品生产开始,在各个环节加强食品的质量控制,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工艺改进和支付高昂的认证注册费用。例如,在进口标签方面,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要求大部分的食品必须标明至少1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仅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制造商每年为此就要多支出10.5亿美元,这给一般落后国家出口商带来的成本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时常变动,我国企业为了适应进口国的要求,就需要改变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对生产人员进行培训,这些措施都会增加我国企业的适应性成本。
(三)我国出口食品存在安全问题
由于食品是生活中的必需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问题,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各国人民对食品的要求早已从基本的食品数量增长转向了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据调查显示,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因食品安全问题而导致患病甚至死亡的就有数亿人之多!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具体问题有如下几点:
1.生产经营方式存在缺陷
我国多数食品原料的生产仍以分散的中小型农户生产经营方式为主,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统一的生产标准以保证农产品食品原料的质量与安全。由于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和规定,导致农户为了收成而乱用和滥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使得我国初级产品的农药含量经常超标。在未来,食品原料的生产方式,建议逐步采用集中的大型专业农户生产经营,同时严格管控化肥、农药、激素等的使用,这样有利于形成统一的生产标准,从而更好保证食品原料的质量安全。
2.我国食品外贸形式存在弊端,生产和出口的主体分离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我国食品出口贸易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