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如果说效益是任何经济行为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低碳必然是取得这一目标的保障。本文在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分别分析了低碳经济各个行业之间的现状关系,并就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些特殊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低碳经济这一发展问题。
关键词:低碳行业 节能减排 新能源科技 稀土
两极冰川融化,海水吞没大陆,城市瞬间冰冻……这是气候灾难大片《后天》给我们描述的地球的“后天”。影片在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更多的是带来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思索……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地球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开始同步上升,上个世界是近千年来最暖的100年,而最近20年又是其中最暖的20年。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IPCC)2007年第四次报告明确表示,气候变化90%的因素来自人类活动排放。“碳量的变化是导致气候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中科院植物所马克平所长介绍道,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自然界通过几十亿年所形成的陆地化石资源,人类有能力在数百年内开发并消耗殆尽,这种爆炸式的开发与能源使用,释放出带有巨大能量的温室气体。
2009年12月19日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变化会议落下帷幕,这被视为“二战以来最重要的国际会议”、“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近200个国家环境部长高调出席,这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经过13天艰难复杂的谈判,终于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协议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观察家认为,哥本哈根会议的特殊意义在于,它关系到各国未来如何判断国际气候合作,它实质上是发展权利和发展空间之争,是国际格局之争。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时至今日,低碳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时髦词。低碳经济包括的如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工业、低碳生活成为这个世界的主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既可以大量的节约资源,还可以保护环境,这才是全世界经济发展可走的长久之路,同时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经之路。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最早提出是英国,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同时又是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
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都是呈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即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 但是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快速增长,污染物的排放最大。在全球资源匮乏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再加之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正走向一条死胡同。举浙江为例,浙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省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能源资源供应外向依存度逐年扩大,环境容量几乎饱和。从近期看,浙江省能源产出不可能有改观,但能源消费增长的势头却十分强劲,根据浙江省“十一五”规划需要,以9%至11%的经济增长速度计算,按照目前的能耗水平,到2010年浙江能源需求将达到1.85亿吨至2亿吨标准煤。而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投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然而,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今,进展并不尽如人意。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未从根本上转变。2001-200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2%,但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估计,2000-2008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12.28%,总量从27亿吨提高到70亿吨,累计排放量为415亿吨。根据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司的测算,2008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在27.4亿吨左右,增长4.5%。如果按照每亿吨燃煤排放115万吨二氧化硫的强度来计算,2008年中国排放二氧化硫为3151万吨,远远超过了环境自身净化能力。煤炭的大量消费对大气、水体、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十分严重,二氧化碳造成地球温室效应,二氧化硫导致酸雨,氮氧化合物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国温室气体中85%的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中80%的二氧化硫、67%的氮氧化合物来自煤炭的燃烧。
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