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及市场化程度更是不断提高,贸易格局逐步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但是仍然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受国外技术壁垒影响较大、促进农产品出口和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等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贸易、对策
【正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因此,长期以来各国都对农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予以政策保护。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抵御外来压力和风险,发挥国内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具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在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总体情况和出口的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研究,以便采取积极对策来提高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过境竞争力。
一、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意义
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既缓解了国有粮油企业的仓储压力,减轻了购销企业的经营负担,又为保护农民利益创造了条件,支持出口创汇,拉动经济增长。加入WTO后,我过农产品国际贸易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经营队伍不断优化,贸工农一体化的企业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日益增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农产品出口渠道进一步拓宽,出口品种不断增加,贸易方式不断拓展,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已经呈现。农产品出口贸易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竞争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果按照自由贸易理论,各国应趋向于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安排国内的生产和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比较利益,提高本国社会净收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农业作为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走向开放,以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
中国是农产品的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农产品的出口大国。目前我国是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自2001年至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3.73%。尽管受到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但是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不仅连续第9年增长,而且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然而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却由2007年的43.7亿美元急剧上升至181.5亿美元,增加3倍多。至2009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小幅下降。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913.5亿美元,比上年(下同)下降7.3%。其中出口391.8亿美元,下降2.5%;进口521.7亿美元,下降10.5%;农产品项下累计贸易逆差129.9亿美元,比上年减小51.2亿美元。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所呈现出的特点如下:
(一) 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缓慢,占出口总额比重不断下降
资料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生产量最大的国家,但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却非常缓慢,2000年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为15%,到2007年也只是增长到17.9%。农产品出占全国出口比例也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6.3%下降到2008年的2.8%。从2004年的农产品进出口结构来看,我国的粮、棉、油、糖均呈净进口状况;而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出口增长乏力。图1为2000—2008年我国农产品增长图:
(图1)
(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
在我国是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我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发展水海产品、畜禽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成为我国政策扶持的重点。在我国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自人世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增长,谷物类对外贸易呈现为净出口。2007年,我国出口谷物991.2万吨,同比增长62.5%;谷物净出口835.4万吨,同比增长2.3倍。2007年稻谷产品出口134.3万吨,同比增长7.2%;净出口85.6万吨,同比增长63.6%。食用油籽进出口双增长,食用植物油出口下降进口增长;食糖进出口均下降,蔬菜出口增长,水果进出口均增长;畜产品贸易逆差增长1.9倍;水产品贸易顺差下降0.7%。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水产品、畜禽、水果、蔬菜、花卉等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会迅速提高,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将会成为拉动我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的主力。图2为2007年我国主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情况: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