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产品取得了环境标志意味着取得了进入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国家市场的“通行证”。环境标志制度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有利于环境成本内化,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本国市场及环境。但由于环境标志认证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标准严格,增加了外国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的环境壁垒。
(四)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
绿色包装是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利用,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这类产品在发达国家已广泛流行,简化包装、可再生回收再循环包装、多功能包装、以纸代塑料包装已悄然兴起。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各种法规,以规范包装材料市场。德国于1992年公布《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日本于1991年、1992年发布并强制推行《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美国也规定了废弃物处理的各项程序。这些“绿色包装”法规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同时大大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也为这些国家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借口。
现有规范对商品标签也有细致的规定。例如,美国1993年修订的新《标签法》规定食品包装必须标注所含成分及其对照标准的百分含量,美国食品计划药品管理局(FDI)则要求大部分食品标明至少1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这些规定对于在此领域领先的美国制造商每年要多支出10.5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成本负担就更为严重,对缺乏检验设备的国家而言,这些规范无疑就成为禁止进口的壁垒。
(五)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关贸总协定通过的《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规定各成员国政府有权采取措施,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使人、畜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的影响,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而造成的伤害。为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满足对此商品健康、安全等隐性需求,各国海关、商检机构都制定了不同的卫生检疫制度,对进口商品的品质进行检测和鉴定。大多数发达国家对食品、药品的进口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如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细菌含量等指标的要求极为苛刻。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生产水平和生产条件的限制,许多产品达不到标准,则其出口发达国家的农产品、食品、药品受到极大的限制。
(六)绿色补贴
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各国政府采取干预政策,将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成本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多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政府有时不得不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这一政策又被发达国家认为有违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因而限制其产品的进口。
四、 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特点
(一)广泛性
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还包括所有有关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等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
(二)相对性
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较高的环境标准和相应的管理措施,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绿色壁垒。
(三)时效性
绿色壁垒一般只在某一段时间内有效,当出口商采取一系列的绿色措施后,产品能满足进口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绿色壁垒就被克服。
(四)难以区分措施合理性
实施绿色壁垒不外乎如下两个目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及动植物的安全和保护本国的市场。即使是因为第二个目的,通常也宣称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或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的安全,从而使绿色壁垒极具隐蔽性,其合理性和歧视性难以区分。
(五)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
严格的环境标准与环境要求是绿色壁垒的主要内涵,冲破壁垒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时还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可能起到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
五、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显著的。但由于我国的绿色壁垒措施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处于低水平,对国外进口基本毫无影响。因此,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贸易中。一些国家利用《TBT协定》、《SPS协定》中“不得阻止任何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人类,保护环境”的条款,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贸易造成了重大影响。但事情都有两面性,绿色贸易壁垒也一样,它对我国出口贸易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
(一)从近期和静态角度看,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为负面影响
1、出口市场份额下降,涉及的产品越来越多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为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科技水平较高,在环境保护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设立了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标准。发达国家环保标准是协调一致的,并相互承认,这对我国出口市场准入将形成极大的危险。而且,发达国家环保行动起步早,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强,环保技术先进,有条件的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使绿色保护主义日趋强化。我国越来越多的产品被排斥在国际市场外,出口市场不但难以扩大,而且面临缩小的境地。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