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表来看,我国上规模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较低,考虑研发费用和企业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全部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比例还要低。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除了增加研发投入以外,模仿是技术落后企业学习和创新的必要和经济的途径。虽然学术界对模仿较多指责,而模仿在日本和我国企业的技术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
(二) 通过技术互换等获得知识产权使用许可
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存在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私有企业的认可,至今的发展时间较短,我国的民营企业具有平均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的特点。同时我国的技术资源也需要经历从科研机构或国有企业向其转移的过程。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可以考虑获得技术的方式包括:
1. 引进技术人才
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由于技术人才在不同单位转移存在一定的刚性,人才转移滞后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目前不同所有制单位人才分布不合理:占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事业单位。
同时由于作为人才供给的高校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存在滞后于市场需求的现象,从而在不同专业出现结构性短缺。例如教育、卫生、经济、会计等类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以上,而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人才仅占总数的18%。在从事研发的专业人才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类专业人才极为短缺。(注 11)
对于以上问题,民营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技术人员待遇,改善其工作环境以及适当的激励机制来吸引技术人才;对于教育方面,可以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保持技术人员的供给。
2. 与科研机构联合
我国高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是高端技术研究的主要力量,民营企业通过委托开发等合作模式与之合作是获得技术的可行途径。事实上,我国目前进行的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中,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通过转为科技型企业、进入企业集团或转为科技中介等方式实施企业化转制,在体制和机制上从过去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法人,充实了民营经济。
3. 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是获得技术专利的途径之一。我国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相比,技术引进的规模很小,见下表数据:
中国2004年技术引进按企业性质统计表(注 12)
单位:万美元
序号 企业性质 合同数量 合同金额 技术费 金额占比 同比增长
1 外资企业 5057 669219.27 632488.85 48.3 -12.02
2 国有企业 2369 621229.12 247066.65 44.84 33.4
3 其他 690 61121.95 52890.09 4.41 -24.2
4 民营企业 425 28076.56 26380.86 2.03 23.69
5 集体企业 64 5910.74 3701.08 0.43 -61.72
6 总计 8605 1385557.64 962527.53 100 3.01
民营企业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应将技术的学习和创新作为考虑的因素。据日本工业技术院的调查,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机械行业研究费的16.9%用于引进,68.1%用于对引进技术的革新;电工行业研究费的24.4%用于引进,48.1%用于对引进技术的改进。
4. 并购企业
当遭遇专利壁垒时,收购对方公司股权不仅能够获得核心技术,还可以得到高端技术的开发平台,因此成为各国企业偏好的方式。例如,美国在德国化学行业的投资就是利用了德国在该领域的传统优势;大量欧洲企业在美国生物技术领域的直接投资也正是看中了美国企业在该领域的高技术竞争力。
我国的机床行业方面,继2003年大连机床收购了美国英格索尔集团机床公司、秦川机床收购了美国联合工业公司(UAI)之后,2004年上海明精机床成功收购德国老牌企业沃伦贝格机床制造公司53.6%的股份和日本池贝公司65%的股权,沈阳机床集团收购德国希斯公司股权,大连机床收购了位于斯图加特的德国老牌机床企业兹默曼公司。以海外并购为标志,我国机床装备企业开始了走上核心技术求索之旅。
5. 共同开发 知识产权——民营企业出口绕不过的壁垒(六)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