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复合的时代,一项科研项目的费用支出巨大,使企业陷入两难境地:市场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必须不断从事研发活动;另一方面,巨额的研发费用使企业面临很大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因此研发活动的战略联盟成为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
共同开发中的合作伙伴优势互补,研究周期可能会缩短,成功率也将提高;即使失败,风险也是联盟成员共担,从而降低研发投资的风险性。
6. 技术互换
国际技术流动有不同途径和手段,但是最主要的方式还是跨国公司。据统计,全球500家最大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技术贸易的90%以上。在美国,技术贸易总额中大约有85%是来自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子公司。
跨国公司在生产、流通和销售上推行的是全球化战略,作为对母公司全球战略的技术支持,技术研发活动也走向了全球化的道路。在跨国公司研发全球体系的背景下,公司内部形成了以母公司研发机构为核心、由各海外研发机构为节点的技术交换网络。
技术流动的内部化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差距。对此,我国民营企业可以考虑的对策包括和其他企业的技术互换,以加速自身的技术积累。
(三) 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除了增加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引进、并购等方式获得技术专利以外,企业还应该在内部建立起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在此方面可以参考的内容如下:
1. 在组织结构方面,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般直属总公司经理管辖,是企业中技术与经营两个部门的支撑单位。知识产权管理部、技术部、经营部共同组成企业的核心,与生产部、财务部一起组建成企业高层组织管理机构。如IBM 公司、三菱公司和东芝公司以及拜耳公司均属于集权管理的组织机构。
2. 在管理体制方面,大致分三类:一类属于集中管理体制,如IBM公司;一类是分散管理体制,如东芝公司;另一类是按行列管理的体制,如佳能公司。其共性在不论是集中管理、分散管理还是行列式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都是处于总公司管理层的核心位置中,与技术部门、经营部门密切联系,将授权后的知识产权工作全部汇集在此统一管理,成为总公司的智囊部门。
3. 在管理制度方面,涉及范围集中在产权的归属、奖励机制、知识产权的运用、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以及知识产权教育等方面。由于各企业情况不同,在制定企业管理制度上各有侧重。
4. 在知识产权的归属方面,在遵守国际公约、各国专利法的基础上,各国公司又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如IBM公司、三菱公司、日立公司、富士通公司等均采用签约或制定社规的办法,将知识产权归公司所有。同时公司实行不同的奖励制度,包括依据发明人的成果,产生出相应的累积计分制、等级奖励制等。
5. 外国政府或企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构建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有时是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单独构筑的,更多情况下是与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等相结合而成的,对此我国民营企业应重视了解或参与贸易相关的标准和认证活动。(注 13)
五、归纳和总结
鉴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外出口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以及随着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提高的状况,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和壁垒的情形日益增加。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性组织,以加强和协调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相对应《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和《关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协定》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制度文件。
在对我国主要出口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的了解中,作者发现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欧盟在知识产权管理、行政和司法保护方面的作用还相当有限;香港的法律框架较为健全;日本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起步晚,但正在积极完善。
从民营企业的出口数据和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数据来看,由于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民营企业难以饶过知识产权壁垒。
从近年思科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博世-西门子公司与中国海信集团以及日本索尼公司与比亚迪公司的专利或商标纠纷案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不侵权的前提下,也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对于知识产权壁垒,企业可考虑的应对措施包括增加研发投入,获得自己的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互换等获得知识产权。可考虑的方式包括引进技术人才,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技术引进,并购企业,共同开发和技术互换等;以及建设和完善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遭遇知识产权壁垒的现象,虽然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阶段,但是也反映了我国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的事实。随着国家通过对技术发展的鼓励措施等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上民营企业自身的努力,我国经济有望早日经过这个阶段,步入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注 1)刘懿,《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主要公约及中国参与现状》,2005年,上海情报服务平台。
(注 2)郑成思,《知识产权论》,2005年,法律出版社。
(注 3)PCT巡回研讨班,《专利合作条约概述》,2005,互联网。
(注 4)刘剑文,《TRIPS视野下的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研究》,2003,人民出版社。
(注 5) 《中国商务年鉴》编辑部委员会,《中国商务年鉴》,2005,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注 6)包海波,《美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2005,《科技与经济》。
(注 7) 《中国商务年鉴》编辑部委员会,《中国商务年鉴》,2005,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注 8) 《中国商务年鉴》编辑部委员会,《中国商务年鉴》,2005,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注 9) 欧盟,《欧洲R&D支出》,2006,《科学与技术》。
(注 10)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2004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2005,中华工商时报
(注 11)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2006,人民出版社。
(注 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004年技术引进按企业性质统计表》,2004,《中国经济年鉴》。
(注 13)荣晓辉,《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中国科技信息网。
知识产权——民营企业出口绕不过的壁垒(七)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