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显示2001年至2005年以来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力市场2005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1)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与教育和社会供需错位有关。我国大学文档生就业形势中存在着“两旺两难”的现象,即在供给、需求都很旺盛的同时,却存在着文档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知识型人才难的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高等教育和社会之间的供需错位。高等教育与社会间的错位包括专业设置上的硬错位和观念上的软错位,这些错位直接引发并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顺应社会形势和大众化教育发展、强化职业教育方面并没有紧紧跟进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2005年大专文化程度的求职者的比重为19.3%;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者比重为7.4%。且2004年、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文档生就业率均维持在73%左右,较2003年上升3个百分点。看似就业率上升,但大学生文档人数总量的增加导致未就业大学生数量并未减少。从我国劳动力市场文化程度分组的供求状况来看,大学文化程度求职比重最低,反映出1999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需求却没有相应跟进。
(2)高技能人才数量供求严重失衡。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社会普遍追求人才结构的更高层,重视学术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忽视技能型人才的开发。对于社会广泛需求的技术操作、科技应用为特点的中间人才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形成大量劳动力无法就业、技能人才急剧短缺的局面。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工程师、高级工和高级技师,其求人倍率分别为2.09、2.06、1.88。而且一般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较为强烈,企业需求数在8.9%,加上企业对高级技工、技师等的需求,总需求比例约占31.9%。从供求变化来看,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市场上均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注2)
(3)区域人才结构不合理。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导致劳动力供需的严重不平衡,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人才队伍现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结构缺陷。落后地区人才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区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地区发展落后,大量人才出走,流向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甚至国外、境外,长期存在人才流动“出大于进”的趋势。二是地区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相对不高。虽然落后地区同样不乏能创造世界先进成果的专家、学者,但在科技人才总量和科技含量上均不敌发达地区。由于地域、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观念视野的限制,不同程度影响了西部人才的正常发展和顺利发展。三是落后地区各类人才比例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落后地区既要解决人才数量不足问题,也要解决人才质量问题,更重要的是优化该地区的人才结构。这是落后地区人才问题的核心。
(二)城镇就业人数继续增加、下岗职工数量减少
随着城镇经济活动的活跃及新的多种经营企业不断增多,新办企事业单位大量吸收了富余劳动力数量,使得城镇单位就业总人数得以增加。2004年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5515万人,分别比2003年末增加129万和593万人,这样使得原有登记失业人员能够被消化吸收一部分。同时全年城镇就业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510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同比下降,比预期目标新增的登记失业人数同步减少。另外,劳动力需求总量不断增加,登记失业率的基数也在扩大,双方面原因造成了登记失业率下降。(注3)
在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的前提下,经过几年来的分流,企业富余人员数量大大减少。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近年继续良好态势,企业经营相对发展稳定,对劳动力需求也较大,消化吸收下岗职工的数量在继续增加,长期失业数量不会变大。为此,下岗职工数量在不断减少。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就业冲击巨大
据劳动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2000末,我国农村劳动力4.99亿。而农业种植人数却远不需要如此多的劳动力,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但农村人员按照全世界劳动平均劳动生产率推算至多在5000万左右。以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1.5亿左右,依靠农村自身消耗如此大的剩余劳动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农村劳动力涌向城镇的大量转移必然对城镇劳动力产生一系列冲击。
(四)就业与经济未呈现同步增大
经济的较高增长没有带动劳动就业的同步增长,增长系数有差距,这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一个现象。当然就业率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两个因素,高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高就业率。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1980—1989年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3%,就业增长率为3.0%,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0.323,属于“高增长、高就业”模式。八五期间,GDP增长率为11.9%,就业增长率下降为1.3%,就业弹性系数下降为0.109,属于“高增长、低就业”模式。1998年经济增长率为7.8%,就业增长率为0.5%,这是建国以来最低增长率,新增就业人数仅为357万人,也为改革以来最低新增就业人数,就业增长率为0.064,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2003、2004年,此系数所有回升,但仍然偏低。(注4)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劳动就业呈现错综复杂态势,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在相当长时期将继续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劳动大军,由于科技进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也将必然对城镇劳动力就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加上大学生就业人数累积增多、下岗失业周期影响等因素,就业问题之严峻,已不单纯的是劳动力供求问题,这将成为社会稳定的巨大潜在因素,能否使劳动力理想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难题,还将是一个最重大、最尖锐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