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剖析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
1、劳动力供大于求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经济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但我国劳动力总量大、底子薄、素质低,供过于求。尽管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初有成效,人口出生率已大大下降,但因为人口的惯性作用,人口仍然在不断增加。2004年底我国人口总数为12.9988亿人,与人口规模相比,经济规模远不能与之匹配,社会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远远小于劳动力的供给。而且,就业增长远远低于供给数值的情况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不能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去创造财富,便可能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
2、劳动力供求存在严重结构性矛盾
我国正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关键时期,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旧体制国有企业低效率、低收入、高就业模式必然受到冲击,企业随即也将继续减员。同时一些新的经济部门,采用新技术的领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的企业又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由此一方面传统企业仍然有大量富余人员和失业人员,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行业又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据劳动社会保障部2004年对89个城市劳动就业统计,由于劳动技能不匹配而导致失业人数达到152.3万。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科技进步引发结构性失业
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突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逐渐明显,技术进步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管理能力。随着现代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大范围使用,一些简单低效率的重复劳动便被新兴机器或复杂劳动替代,使技术含量底的岗位消失,这无疑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使一些劳动者无法适应而被逐渐淘汰。这些主要体现在:
1、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冲击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空前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采用新技术的领域或新的经济成份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面是一些传统产业、采用落后技术的领域被逐步淘汰,造成结构性失业。这种结构调整加快,使传统采掘业、制造业等部门从业人员迅速下降。“九五”期间,国家对纺织、煤炭、冶金、建材、急电、轻工业等行业进行有目的性调控,关闭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较重的小企业,随着相当数量的传统工业企业关、停、转、破,促使这些行业下岗急剧增加,从业人员迅速下降。
2、入世后的市场冲击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大批效益较差的弱质企业因为技术、管理方面的落后,产品竞争力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情淘汰,导致大批职工失业,同时造成相当数量就业机会的丧失。而外商进军中国市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产业。而电子、信息产业产品进口限制的逐步放开,外商加快了进军我国市场的步伐,这对我国就业形势将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这些新的外来企业,将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减少失业。另一方面,大量有竞争力的产品将使我国同类产品的部分企业受到打击,由于缺少技术、规模及市场拓展能力的竞争优势而倒闭,也就损失相当的就业机会。并且,这些技术性较强的领域对员工素质要求很高,一般失业人员并不具备进入的能力,因而可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很少。
(三)二元经济结构和城市化
1、城乡分割体制根深蒂固
由于我国先前的特殊国情,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户口、劳动保障等方面分割开来,使城市和农村之间出现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政社合一的体制,强制性地、最大限度地从农民手中获取低价农产品,维持限定的城市人口低工资和低消费水平,以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来实现积累的目标。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并未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而完全消除。目前,尽管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但歧视性的就业政策局限了就业面,限制了更多农民工就业。这样尽管给非国有企业提供了企业吸纳城镇劳动力的一个激励信号,但更可能由于成本提高,从根本上抑制了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从而不是拓宽而是进一步阻塞了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使国企职工的再就业变得更为艰难。
2、城市化程度低
由于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分割根深蒂固,致使工业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滞后。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我国依旧没有从典型的二元化经济结构中脱离出来,至今仍有58.2%的人口在农村,有占总数近46.2%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劳动,而创造的GDP仅占15%。2000年和200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43.7%、44.4%,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2%、51.2%,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分别只有36.2%、37.7。这一数据而反映出城市化进程缓慢,致使城市的经济聚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也影响了劳动力的吸纳。(注5)
(四)就业观念束缚导致劳动力就业分布不均衡
长期的观念影响,导致我国劳动力就业产生怪圈。一方面经济越是发达地区越需要人才,人才越多的地方越发达。另一方面,经济不发达地区,在人才政策和思想观念上的原因,吸引人才力度不够,经济越不发达。其实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以看出,对于知识型人才应该大有用武之地,但几年的发展结果并不理想,人才的流动依然涌向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地区就业政策和观念相对落后,这成为制约人才西去的主要因素。
其次,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产业多元化,服务型行业的延伸较快,新型服务业发展较快,但依然无法吸引城镇失业人口,最终只能选择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大量无法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在国有企业等改革下岗的局面下,相当数量人员“国企情节”观念未能及时调整,就业面在自身的思想观念束缚下变窄。
(五)政府政策影响
国家对政策的制定在某些环节上产生了消极影响,企业审批制便是其中之一。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严重妨碍企业的设立,由此在资金的引入和企业发展环境方面并无益处。另外,劳动力市场监管不力,出现了劳动力无序流动。大量知识型技术型人才集中在发达城市,形成一面人才短缺、另一面人才却流动困难而大量浪费。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由市场发展趋势而控制,在我国特有的国情前提下,需要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前几年的民工潮和近期出现的民工荒,便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信号,从侧面也反映出政府在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问题上的缺位。
(六)社会保障政策的差异
作为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在现有的政策中明显缺位。社会保障制度对工作较好、收入较高的明显有益,而对经济状况差的劳动者社会保障保护力不够。突出的问题就是覆盖面不广,已建立起的社会保障机制大多面向城镇居民,而农村居民基本没有什么保障可言。我国是以农业为主,农民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力度若不能延伸到保障贫困阶层的基本生活需求,农村生育问题、劳动力就业都可能成为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以农民工为例,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中便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政府强制性政策的作用下,虽然近两年农民工的参保率有所上升,但仍然比较低。那些从事合伙经营、家庭室内装修、蔬菜水果肉食批发、服装百货销售、蹬三轮车等无雇用单位的农民工,基本没有被有效纳入到社会保障中。而且农民工对劳动保障政策并不了解,收入较低的农民工认为养老保险保费较高而不愿意参加,政府也缺乏对其的宣传;部分行业的农民工,只享有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缺乏养老保障保险的涵盖,且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于其户籍所在地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各地的社会保障政策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深圳市的养老保险部分,农民工在流动他乡时可以通过“退保”的方式 “带走”。但上海市的老年生活补贴,却只能在规定享受的年龄在委托的商业保险公司领取。这些差异性和统筹层次的地方性,使得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不得不损失当前的社会保障而去追求当前可能得到的比较收益工资;雇主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漏报和瞒报职工人数,使受雇农民工得不到社会保障。即使缴纳,也降低农民工当前的工资收入。而对那些技术含量低、定单为主的小企业,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比较严重。
三、缓解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严峻的应对策略 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