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与结构严重失衡,失业率逐年攀升。而诸多地方城市化进程加快,及产业结构升级使这种失衡陡然加剧。虽然就业人口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就业率并没有同步增长。因此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以就业为中心的,兼顾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中此发展模式的核心便是由追求速度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转向以创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并以科学的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为此研究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力就业形势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劳动力;就业;供求矛盾;经济发展
【正文】:
随着社会转轨和经济转型的逐步深入,加上中国典型的二元化经济结构、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使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问题同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但因为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社会各类机构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加快,使得劳动力就业的总量矛盾当前有所缓和,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依旧严峻的前提下已经开始呈现出了一定变化。本文以考察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为依据,就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产业结构调整与科技进步引发结构性失业、二元经济结构和城市化、就业观念束缚导致劳动力就业分布不均衡、政府政策影响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差异等几方面对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进行剖析;并紧密围绕劳动力供求的平衡为出发点,针对劳动力就业严峻问题提出了合理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实行城乡社会统筹下的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和职业培训、加速城市化进程、以及健全劳动保障体系的应对政策。
一、我国劳动力就业现状
(一)就业形势继续好转但结构性矛盾出现新的特点
1、劳动力就业总量矛盾有所缓和
前几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处于上升态势。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数字,登记失业率2000年为3.1%,2001年为3.6%,2002年为4%,2003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4.3%。但截至2004年第三季度末,登记失业人数为821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2004年两个主要指标扭转了近年来持续上升势头,首次出现下降状况,并且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继续下降,登记失业人数与企业下岗人数之和也有明显下降。
另外,从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来看(图1),在纳入统计的全国10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上,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都出现较大幅度增长,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的倍率由2004第三季度初的0.94上升到2004年第三季度的0.97,创下近年来最高值,也从侧面表明劳动力就业总量有所缓和。(注1)
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下降,2001-2003年,大量下岗职工在再就业中心三年期满,从下岗职工转变为失业人员,失业人员主动登记率提高,造成登记失业人数迅速增加,由此造成登记失业率持续攀升。2004年后,经济增长使更多失业人员获得新的工作,而再就业中心转出的下岗职工人数高峰已过,使得登记失业率没有持续上升,是近年来首次出现此状况。这也反映就业总量矛盾有所缓和。
2、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严重
尽管就业总量有所缓和,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并呈现新的特点。 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