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从作为社会权力机构的政府问世以来,它总是要在经济生活中以各种方式发挥作用,而在市场经济存在的社会中政府与市场二者必然联系在一起。因此,如何安排政府与市场各自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历来就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尤其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给政府进行角色定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而且成为改革实践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法制建设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研究参与市场经济秩序整顿、规范政府“角色”定位、优化政府行为、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先从西方经济学中对政府角色的定位入手,接着分析了我国政府职能角色演变的历史,继而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建设市场经济的实际,运用经济学、政治学、政府学有关原理知识界定了我国政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角色,最后还对政府角色实践途径作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政府、市场经济、角色定位、政府职能、政府角色行为合理化
【正文】:
在现代经济中,“市场”和“政府”是两个可以互相替代的配置资源、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对两种机制不同程度的选择,将会产生高低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相比较而言,现代市场制度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佳的一种经济制度,它为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提供了可能。这就意味着必须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本身也有缺陷或失灵。现代市场经济不能没有有效政府职能作用的合理发挥,关键是如何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角色。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都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研讨本国政府的相关行为和职能角色。
一、西方经济学中对政府角色定位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职能的定位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国家干预主义经济”阶段;“守夜人”阶段;“全面干预”阶段;“混合经济”阶段。
(一)“原始国家干预主义经济”阶段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也即西欧封建社会瓦解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重商主义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而产生,并成为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商业资本的意识形态。在长达二百多年的重商主义时代,原始国家干预主义学说和政策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各国的政府对经济的作用力度相对于封建社会时期有所加强,政府职能的限度则主要限于流通领域。具体而言,政府主要起着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内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为此采取了重出口产业的产业结构政策、低消费政策、垄断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二是对外保护本国的商业利益。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严格的外汇管制,通过关税、限额、补贴和税收等办法限制外国商品,特别是生活奢侈品的进口和国内廉价原料的出口,鼓励国内商品的出口和国外廉价原材料的进口,以实现外贸顺差,获取和积累金银货币,使国家致富。正是这样强有力的政府职能以其特殊的作用范围促进了西方国家从传统的封建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二)“守夜人”阶段
18世纪中叶,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日渐成熟,市场机制也日渐完善,重商主义政策不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日益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在其以后长达两百年的历史阶段里(从18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期),西方经济学经历了古典和新古典两个时期,经济自由主义占压倒优势并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在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关于政府定位的学说可归结为“守夜人”理论,即:政府最好的经济政策是让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由调节经济的运行,政府则只扮演“守夜人”和“警察”的角色。这一时期的政府经济职能的力度明显降低,而其限度则不再局限于流通领域,而且扩展到分配领域。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严格限制为西方资本主义各国自由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清除了障碍,并进而促使这些国家率先走上了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三)“全面干预”阶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大萧条,打破了市场力量可以使一切尽善尽美的“斯密神话”。市场的种种缺陷所引发的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终于全方位迸发,使人们意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为了挽救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又一轮高潮。对应此时的“凯恩斯革命”亦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证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由此,资本主义世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纷至沓来,政府经济职能的限度通过政府收支而延伸至生产投资和消费领域,干预的力度也再次加强。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使西方国家经历了一段空前繁荣的时期。
(四)“混合经济”阶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又面临着新的更加复杂的经济问题,先是通货膨胀加剧,随即出现“滞胀”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政府失效”的概念充斥着经济学界,政府干预理论出现危机,新自由主义思潮相继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官方经济学。新自由主义者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出发,并不完全否定政府干预的作用,而主张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保护和完善市场的自由竞争,防止垄断的发生。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西方社会逐渐完成了政府职能的再次调整,综合自由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的优点,走向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混合型”经济。混合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财产权和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维护职能;二是对市场失效”的治理职能;三是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职能。这一时期的政府干预限度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收缩,但由于经济的复杂度及涉及面的加深拓广,在某些方面又依旧自动延展。总的来看,政府的市场干预限度呈扩张态势,不过其力度则又一次下降。
二、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变革及政府职能角色的演变分析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角色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苏联模式迅速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并按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和计划经济的纯理想模式,赋予政府职能。这时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几乎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全部领域,其基本点是:一是编制和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职能。政府用此指令性计划调节宏观经济。二是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国家代表全体人民统一管理国有资产,实行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三是投资各项事业的职能。政府按照国民经济计划由财政部门统一向各行业拨款。四是经营国有企业的职能。国有企业按部门行业归口,从属于主管部门,企业的生产、定价、供销等决策听从主管部门的指令,人事安排由上级任免。五是承担经济风险的职能。政府为公民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医疗费用,保证退休职工晚年生活,补贴亏损企业。
这种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角色,是与行政计划机制的全面干预相适应的。这样的政府职能在建国初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曾经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后来则又成为我国经济停滞的重要原因:这种传统的政府职能对经济的阻碍正是僵化低效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尽管1958年我国进行了以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改革,但这种改革措施仅使原集中于中央政府的权力分散到了各级政府,这既未真正改变政府对经济过大的作为空间,更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要求的权力高度集中、由中央机关统一下达指令性计划及令行禁止等条件相违背,其结果只能是政出多门,使整个经济陷于混乱。
(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的政府职能
70年代末改革一开始,理论界就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提出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理论。在1979年以后的中央文件中,计划经济为主、发挥市场调节辅助作用,被规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进一步被确定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并提出要正确划分指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界限。这样,政府职能所涉及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被缩小了。 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角色定位(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