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东亚的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或开始经历市场经济和民主化所带来的进步、繁荣与变革阵痛。冷战结束前后东亚国家普遍经历了政治民主化的洗礼,一些国家严重的国内政治冲突开始缓和,政治生活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普遍民主化使各国政治形态彼此接近,东亚基本上摆脱了冷战时代的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和国家间的不信任与冲突,对话与协商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手段,东亚的国际政治也随之大大缓和。应当说,这一地区实现了较为充分的政治和解,政治互信也达到战后最佳时期,各国间普遍形成了相当程度的政治默契,东亚的安全状况也大为改进。
更为世人瞩目的是,市场经济在东亚的发展极为迅速,继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四小龙”之后,又出现了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等“四小虎”。东亚经受了1998年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打击和一系列政治纷争的考验,成为全球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由于长期致力于改革开放事业,中国成为推动东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实践,使之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进口国和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最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这极大地加强了东亚地区内在的经济联系。人们开始憧憬出现一个与欧洲、北美并驾齐驱的第三个经济体系,并大胆预言中国将率领东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本章重点讲述步入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如何处理与东亚 、东南亚的经贸关系。
[摘要]:“雁群模式”一方面强调各个经济体,如中国、日本、NIES、ASEAN之间的独立性,使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群雁中的一只大雁;另一方面又利用跨国生产体系进行资源的整合,使每一只大雁都不会脱离“雁群”而成为孤雁,特别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国际分割,将产品的设计、研究开发、销售等环节在本地区上的优化配置。东亚各国可以利用区位上的优化配置发展适合本国的产业.本文 从雁行模式的发展规律深刻探讨了中国与东亚、东南亚的经贸关系。
[关键词]:东亚、“雁行模式”、“雁群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战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首先崛起,随后亚洲四小龙、东盟以及中国大陆的经济日益壮大,形成了所谓的“东亚奇迹”,在这个过程当中地区之间的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而作为东亚贸易主要模式的“雁行模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随着研究的深入,就“雁行发展理论”结合东亚地区的发展模式的变迁探讨“雁行模式”的利弊以及今后的出路,来看东亚、东南亚的各国经贸合作关系开展和协调。
(一)“雁行发展理论”的提出与“雁行模式”的基本内容
“雁行发展理论”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针对日本经济如何在战后重振而提出的。赤松要的“雁行发展理论”认为,当进入到工业化时期,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的落后,不得不把某些产品的市场向发达国家开放。等到这种产品的国内需求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也就为本国生产这种产品准备了基本的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换句话说,这时国内已初步掌握了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由于本国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优势,该产品的进口也就逐步让位于本国自己生产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的利用以及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最终实现这种产品的出口,达到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因为这四个阶段呈倒“V”型,在图表上酷似展飞的大雁故得此名。就东亚的情况而言,长期以来,日本在东亚地区的孜孜建筑的是以自己为核心的“东亚雁行分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东亚“雁行模式”。这种模式以日本为领头雁,亚洲NIES为雁身,ASEAN及中国为雁尾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现有资料来看所谓“雁行模式”的得名有两种,一是雁行发展图类似雁行,与之相适应的主要是说明一国产业为获得更快的发展而选择的发展途径;另一种是在贸易过程当中以日本为“雁头”, 亚洲NIES为“雁身”,ASEAN及中国为“雁尾”。这种贸易模式类似雁行,与之相适应的是一个地区如何利用这种模式获得发展,但就其实质而言是一致的。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后一种。)东亚传统“雁行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战后以来,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依次把成熟了的或者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后者又将其成熟的产业依次转移到东孟诸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80年代初,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开始参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勾勒出一幅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亚经济发展的雁型图景,他们之间形成了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此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并由威尔士等人发展,它是关于产品生命不同阶段决定生产与出口该产品的国家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四个阶段:(1)新产品生产与出口时期;(2)外国厂商开始生产并开始取代产品进口阶段;(3)本国与外国在新产品出口市场共同竞争阶段;(4)本国引进该类产品阶段,并开始新产品的研发阶段。显然该理论与“雁行形态理论”分析基本相似,所不同点在于该理论的国家利益考虑出发点不一致,弗农理论建立在发达国家基础,而雁行形态理论则是后发达国家。从两理论的阶段发展可知,发达国家与后发达国家的产品经历周期阶段类似,只是起点与终点存在不一致。
(二)东亚“雁行模式”形成的的基础
赤松要的“雁行发展理论“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其主旨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产品发展本国的产业,因此在贸易圈中势必存在不同发展层次产业结构的国家,这同时也是产业梯度转移的一个动力。东亚恰好具备了这个条件。日本是属于“配套完整的制造工厂型的发达国家”,属第一层次,它有先进技术,工业发达,资金雄厚,居东亚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地位;亚洲NIES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属第二层次,有比较先进的技术,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企业,是东亚经济发展与合作的雁身;ASEAN各国是从农业起步向发展出口型工业方向迈进的一些国家,属第三层次,有资源、劳动,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在东亚经济发展中充当雁尾的角色。中国在东亚地区属于后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但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接受国中异军突起,不仅拥有丰富的生产要素和辽阔的市场,且迅速成为日本对东亚乃至世界投资中的主要接受国,而且与东亚经济相接轨,成为东亚地区仅次于东盟的新的经济增长区,属第四层次。因此,日本对东亚的直接投资结构亦根据不同的发展层次采取了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呈现出阶梯型结构。
(三)“雁行模式”下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