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发生重大转变,强调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成为主流的管理模式。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公司将生产阶段委托给合同制造商。即公司的经营模式由 “从头到尾”的一条龙模式变成“有头有尾无中间”的模式,公司放弃生产,将力量集中于研究、开发和物流、营销。也就是说,把一些重要但非核心的业务职能实行外包,交给外面的专家去做,这样可以把多家公司最优秀的人才集中起来为自己所用。
科技的进步使产品越来越复杂,更新越来越快,因而对研发、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产品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由企业自己承担,也就是垂直一体化模式需要大量的资源投人。如很多信息电子业厂房要求洁净无尘、防静电、地基超稳定,加上昂贵的设备,启动投资的需求量就很大。如一条6英寸半导体芯片生产线需1亿美元,8英寸半导体芯片生产线需10亿美元,12英寸半导体芯片生产线需20亿美元。对于包括摩托罗拉这样的跨国公司,下决心投资一条生产线也是一个极为困难的事情。垂直一体化模式的优点是对整个产品的增值过程更好控制、更快响应,在各个环节上都能得到利润,但是,它无法使企业在各个不同环节上都具有独特的技能,因而很难使企业具有世界一流的能力,而且巨额投资风险很大。这就是意识不到分工造成的
三、新形势下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分工的市场化趋势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围绕着全球化这一主题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得到了各国的共识和接受。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体系正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之下演变的。就经济体系的演变而言,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或者说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是全球范围的经济体制的大变革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了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更多地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各国不得不根据全球化的要求,实施体制方面的改革。并且,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普遍都是围绕市场化而展开的。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能得到全球范围的认同,其原因就在于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比较,人们终于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社会发展迄今为止最具效率的经济活动方式,以往其他的经济体制都是建立在“剥夺与被剥夺”的机制基础上的,与此相比,市场经济体制则是建立在人人都乐于接受的“平等交换”的机制基础之上的。而且,人们也发现了资本、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的“中性”的本质,于是在人们观念里,以往附着在这些概念上的意识形态成分也逐渐消退了。市场体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经济全球化具有了全球性的共同基础。这就是说,世界经济体系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演变的,它是沿着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的,“市场化——区域集团化—全球化— 一体化”是世界经济演进的历史和逻辑的轨迹。生产力的提高依赖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而分工和专业化则只有通过市场化才能实现。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市场化是循着“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顺序逐级演进的,最终形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市场经济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原动力。在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分工的形成、发展等都主要将在市场机制上运行。
(二)、国际分工立体化趋势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的生产过程越来越复杂,投入要素越来越多,且各种投入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也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在知识也是资本、科学技术成了核心生产力的全球化时代。资本、知识、智能、信息等再生性要素成为生产过程的主导因素。这些再生性要素作为生产过程的结果,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积累的,其优势的形成不是源于先天和外生的差异,而是源于后天培养起来的差别。由于这种后天形成的优势要更多地取决于经济主体对分工和专业化的选择,所以一般也就会表现为直接的竞争优势。随着再生性要素逐渐确立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分工的基础便日益转向后天培养起来的绝对差异。
其次,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国际间产业的梯度转移。知识的迅速膨胀和科技成果的加速积累与转化,促进着大批新兴产业在发达国家不断涌现,这就使传统产业的对外转移成为必然,结果一批发展战略比较成功的国家将不断融进工业领域的国际分工体系,世界作为整体走向工业化,工业在各国经济中比重的提高将使彼此间的分工表现为工业生产本身的国际分工。从产业层次看,许多新兴产业往往处在相近的竞争水平上,几乎不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于是更多的产业内部分工将得到发展,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表现为同一水平的分工合作;从产品层次看,由于产品的生产过程日益复杂,许多产品都愈来愈难以由一个国家单独开发、研制和生产,于是要求产品在零部件生产乃至工艺上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同时表现为同一生产过程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随着国际间产业的梯度转移,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会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所谓的“大脑—手脚”分工格局。这些因素势必会导致国际分工的发生机制呈现出立体化的趋势,国际分工的成因将表现为多元(层面)交错,国际分工的格局将是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的立体结合。
(三)、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是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趋势。
这三大趋势互为因果,又互相促进,三者间有着极强的一致性、互促性和制衡性。知识化和信息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全球化则推动着经济信息化和知识化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贸易主流形态的变化,资源的自然赋存状况已不再是国际分工的必要条件,比较优势尤其是外生的比较优势不再是贸易优势的主要来源,贸易尤其是商品贸易也不再是平衡资源赋存方面的相对差异的唯一途径。在全球化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自然资源通过技术进步可以被改良,人力资源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以“质量”上的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劣势;企业可以跨国界进行资源整合,一国自然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成了各国企业都可利用的区位优势。这不仅表明竞争优势已在绝大程度上取代比较优势而成了国际分工的基础,而且也表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所拥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并不一定具有动态的竞争优势,甚至还有可能会被转化为人家的竞争优势。事实上,在开放的全球化环境中,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已不是单一产品、单一企业的竞争,甚或也不是单一产业的竞争。一国的经济竞争力不只来源于先天拥有的资源,相反更多的则是来源于后天创造的资源、相关支撑产业、市场容量和结构、经济规模、知识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经济实力等,竞争优势已经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实质就是各种不同优势的综合问题。 新形式下的国际分工(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