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总体背景下,基本完成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全面转轨,向更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过渡。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多地借助于参与国际分工和利用各类国际资源,同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是未来10年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基本趋势。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产业转移的新变化将为此创造外部条件,中国经济自身发展进人新阶段后的诸多变化将为此提供内在依据。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首先介绍国际分工的演变,并分析了新形势下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最后提出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分工 分工理论 市场化趋势
【正文】:
当代国际分工实际是包含着不同产业之间、相同产业不同产品之间和相同产品内不同工序不同增值环节之间等多个层次的分工。如果说古典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的话,当代国际分工的边界则更在于价值链,价值链上的国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深化的崭新结果。价值链是指设计、制造、分销、服务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价值链分工的基础是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性活动更加专业化的细分,从而导致从最终产品的分工向价值增值全过程的分工转移。传统要素密集度决定国际分工地位的理论依然适用,但是要素的涵义已经大大拓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作用趋于减弱,而技术、信息、人才和创新机制等知识要素的作用趋于增强,并且这些要素具有高度的国际流动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价值链各环节所需要素的比重不一,因而,分工可以是传统所定义的劳动要素密集型产业、资本要素密集型产业和技术要素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分工,也可以是同一产业同一产品的价值链上具有劳动要素密集、资本要素密集、技术要素密集或其他要素密集性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分工。
一、 国际分工的演变
(一)、早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首先明确揭示劳动分工的作用时,其分工的内涵主要涉及产品的生产阶段,在他当时所处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历史条件下,行业内的分工尚不发达决定了斯密及其后的古典经济学对国际分工的研究范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联系的加强,行业内分工及国际分工得到深化,原来国际分工的内涵已不能反映当代产业革命背景下的现实。产品的价值链越来越细化,国际分工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生产阶段,在整个产品的价值链(即研发---设计----生产-----供应----销售)中,生产的重要性降低,反而处于非核心的地位。由于资本、技术、劳务等要素的跨国自由流动,生产阶段首先被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整个产品的价值链(即研发---设计----生产----供应----销售)中,产品生产阶段的国际转移开始形成,但这只是产品价值链的部分转移,不能说是整个产业的转移。
此外,还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的你较优势论,约翰.穆勒相互需求论。
(二)、波斯奈和弗农的分工模型 新形式下的国际分工(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