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源于波斯奈(Posner)的技术差距模型(technological gap model)。根据1961年波斯奈建立的技术差距模型,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大量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当外国生产者获得新技术后,他们就能凭借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占领本国最终占领外国甚至技术发源国的市场。与此同时,最发达国家的厂商更新产品和生产工序,由于新技术的差距,仍能向国外出口这些新产品。弗农在1966年推出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认为,当一种新产品刚刚诞生时,其生产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当这种产品成熟并为大众接受时,它就变得标准化了,就可以用大规模生产技术和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了。因此,对于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从最早引人它的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不发达国家。波斯奈和弗农的这两个模型明确告诉我们,随着技术的扩散,发达国家把不具成本优势的产品生产向国外以及发展中国家转移。
不过对波斯奈和弗农的这种观点和其他认为新国际分工是以劳动密集生产从工业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观点提出挑战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新技术产品如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互联网产品在新生期就在技术发源国生产的同时大量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生产,突破了原来产品在成熟阶段到来后外移发展中国家的格局,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进而又掌握了部分产品的设计、供应。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形成自高而低的三个梯度。
在这轮国际分工新发展中,美国、东亚国家处于中心地位,其他国家处于边缘、半边缘地位。美国、日本与东亚国家的国际分工是个典型。这轮国际分工的新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波。1960年代到1980年代中期为第一波,美国、日本企业把传统产业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台湾、韩国、新加坡、香港,打造出新兴工业经济体。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为第二波,美国企业把计算机和外围设备的低端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四小龙”,日本企业把家电工业转移到东盟国家。“四小龙”把传统产业产品的生产向东盟国家及中国大陆转移。1990年代中期以来为第三波,美国企业把计算机和外围设备、半导体的中、高端产品的生产、部分设计以及电脑软件开发开始转移到台湾、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地。
(三)、新综合国际分工理论
竞争与协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整个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可以形象地表示为:竞争---协调---再竞争---再协调循环往复的过程。(如下图)。一般来说,竞争是微观的,协调是宏观的;竞争是矛盾的积聚,协调是矛盾的化解竞争发挥基础作用,协调起统摄平衡功能,竞争是新格局的酝酿,协调是新格局的约定。竞争与协调的关系对于理解国际分工的很多问题都至关重要。
当今国内外的国际分工理论大概可分为三大阵营:一是国际贸易领域的国际分工理论;一是跨国公司管理领域的国际分工理论;一是分工个体行为领域的国际分工理论;前两种大家接触的较多比较熟悉,第三种是主要研究个人专业化生产的迂回程度对组织协调国际分工的作用在国内以杨小凯等人为代表。
杨教授可谓是将东方人写作手法与西方数学推理有机结合的年轻而杰出的华人学者,他将不同程度的国际分工用如下页图10 所示的方法形象表示出来。使人一目了然。杨小凯等人用非线性规则和其它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分工和专业化思想形式化,创立了以分工思想为基础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杨教授运用超边际分析法来求解角点最优解是其突出的特点。该理论将分工和专业化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通过引入交易费用和交易效率的概念来解释企业的生产。初步将贸易理论与投资理论融合在了一起,其实我们可以走得更远一点。由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使企业的产生成为必要。企业作为一种体系逐渐的扩张和壮大如跨国公司,又必然导致内部市场的形成,这些内部市场会逐渐积累外部市场或者一般市场的特征,而交易成本也会逐渐增加。内部市场发展逐渐导致巨型公司的形式化,一种新的企业形式会渐渐发展起来。
有关国际分工协调的理论,日本一桥大学的小岛清教授的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可以算做一个经济共同体内的协调理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薛荣久教授等人曾研究过协调管理贸易理论,主要是着眼于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问题,大概也可以算做有关国际分工协调问题的理论依据了。
总之,传统的分工理论加上竞争理论的调和从而塑造成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才能真正揭示历史上和当代的国际分工行。若说小岛清的协调国际分工理论暂不能反映国际分工的主流,若说经典的分工理论也包含着古典竞争的成分,那么现在是将现代竞争理论引入国际分工动力学的时候了。当然,这还不够。宏观上国际协调的作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世界分工协调的理论薛荣久2001终将在更高的角度统摄整个国际分工理论,形成企业竞争、政府督导、国际协调的综合分工体系。
二、新形势下国际分工的原因
(一)、信息技术进步,交通运输的发达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英特尔公司成功开发出个人计算机芯片,并且按照“摩尔定律”,每18个月性能增加一倍而价格降低一半,使高性能的微型计算机很快普及。因特网能够双向快速传输数字、图像、文字、符号、动画、声音,9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于世界各国的商业领域。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技术、光纤技术推动信息技术进步,使企业能方便快捷地进行信息的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应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内外的信息交流和对生产过程的监控,推动了企业的全球扩展和国际分工。信息技术进步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处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易双方的通信费用大幅下降。另外,由于集装箱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和大型飞机的发展,专业物流公司的出现,国际间的交通运输在方便快捷的同时,运输费用大为下降。总的来说,由于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全球厂商间的寻找成本、谈判成本、运输成本等交易成本都大大降低,促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进行全球化的生产。
(二)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政策的转变
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初期大多对外资采取了排斥的态度,多数国家还颁布法律把外资收归国有,希望能够驱逐或限制外资势力,自力更生。由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近半个世纪的进口替代工业化陷人困境,多数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外资政策出现松动。到了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一般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否定转向肯定,在政策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原来千方百计要杜绝跨国公司的进人,现在却是使尽招数来吸引跨国公司。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 《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在世界范围内管辖外国直接投资的法律发生了1034项变化,其中有94%的变化产生了更有利于跨国投资的框架。在各国加强更受欢迎的跨国投资体制的同时,双边投资协定的数目也有所增加。双重征税的协定也有所增加,在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层面上,为数不断增加的协定有助于创造一个更适于国际投资流动的投资环境。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其在国际分工中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国内市场的开拓。
(三)全球范围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变革 新形式下的国际分工(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