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的最大资本,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成为中小企业必须要面对和重视的问题。而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从而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中小企业 制度对策
一、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分析
(一)我国劳动力资源供给的现状、特点、人力资源素质、发展趋势等分析
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的新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 0—14岁的人口数量一直呈明显地下降趋势,这说明未来我国适龄劳动力的来源越来越少; 15—64岁的人口数量一直是呈增长趋势的,但近几年来增长幅度较小,这说明我国适龄劳动力规模的增长已经变得乏力; 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呈稳步增长的趋势,这给我国的适龄劳动力带来了一定的抚养压力,影响适龄劳动力的供给。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目前我国0-14岁的人口是2.22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6.6%,比2000年下降6.29个百分点;16-59岁的适龄劳动力规模是9.4亿,比重是70.14%,比2000年增长3.36%;60岁及以上的人口是1.78亿,占比重的13.26%,比2000年增长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是1.19亿,占比重8.87%,比2000年增长1.91%。这说明一方面我国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未来适龄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将愈加缓慢,另一方面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将制约适龄劳动力向社会充分释放。
(二)我国劳动力资源供给与中小企业人力需求的衔接分析
1.劳动力供求直接影响劳动力价格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导致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一是从总量上看,劳动力总量供求结构失衡。就劳动力需求而言,近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其经济增长更是强劲,对劳动力的需求更是日益旺盛。2009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量分别为2071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512万人。就劳动力供给而言,劳动力供给明显下降:2009年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高达12.5%,生育率已降低到0.2%以下,2009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仅为665万人,比2002年的1511万人减少了846万人,劳动力人口扩张明显放缓,供不应求现象日益明显。二是从结构上看,劳动力技能供求失衡。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国具有一定技能的技术人才却相对短缺,加之国家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明显上升,企业只有通过大幅提高对这些技能人才的薪资水平,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这在经济较发达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尤为明显,这也是导致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总体劳动力价格水平上涨的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劳动力成本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劳动力价格的提升将对这些中小企业的利润产生很大的冲击,导致其利润率水平的大幅下降。极大的削弱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由于在技术、管理和资金实力上都还存在差距,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价格比较低的成本优势上,而劳动力价格快速上升无疑将削弱这种优势,必将对这些企业的竞争产生影响。
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使得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降低,中小型企业利用机械化和自动化等先进设备替代劳动者,为其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劳动力价格的上升,提高和改善了低收入的劳动者,即使劳动者能获取更多的自由,也有利于劳动者扩大对自身以及子女的人力资本投入,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技能水平,实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持续拉动。
(三)我国相关制度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过剩,人地矛盾突显出来。加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城市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市场化,城市劳动力结构变化为许多非城市户口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双重作用促成了政府劳动力转移制度的供给。1984年,政府准许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变革的一个起点,打破了30年限制我国城乡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管理制度,之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现在,农村劳动力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策着力点是保障合法权益,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环境,公共政策进入统筹城乡发展、以人为本、公平对待的轨道。2001年清理整顿对农民工的收费,除证书工本费外,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2002年提出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2003年将农民工纳入保险范围;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明确各级财政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农民工培训工作。2004年提出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2005年提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要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和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2006年提出要解决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依法规范劳动管理,搞好就业服务和培训,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等。2008年12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6项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措施,其中包括积极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稳定农民工就业;加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培训;扶持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以及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在为社会人力资源进行更合理化的管理和导向,也为中小企业的用工问题提供了保障措施。
二、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特点
我国中小企业所有制结构复杂,不同地区其所有制结构并不相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落后,企业技术水平的状况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人均附加价值、装备系数和产品结构等指标来反应。有关统计显示,小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值虽比大、中型企业低,但其发展潜力和增长趋势却是令人鼓舞的。从大中、大小和中小型企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比较看,由于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对技能的培训机制不健全,所以和大型企业相比,劳动生产率低下,但中小企业的追赶速度还是值得肯定的。我国中小企业效率低微、专业化分工协作不发达、管理中泛家族化明显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改革的部分。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探讨(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