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笔者单位(一家西安市外资零售企业)为研究背景,分析本单位人力流动现象及原因,提出自己对员工离职原因理解和分析。本文试从实际出发,针对离职现象,从离职危害、离职成本分析、离职员工类型等方面,剖析影响员工离职的企业内外部因素,提出降低离职率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零售业员工 忠诚 成本 离职率
【正文】
一、 商业零售企业的员工忠诚度现状和人才离职带来的危害
近二十年,零售业迅猛发展,行业经多次洗牌,资本来源、业态形式都发生很大变化。管理规范、资金雄厚、特色鲜明已逐步成为零售商市场准入条件。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开源节流,扩大资本,控制各项成本开支,而零售单位往往压缩的是员工福利、工资、和工作环境的投入成本,这些却是影响员工流动的重要因素。
零售业属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业内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日渐缩水,这一切导致基层员工收入普遍偏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和微薄的薪水,导致从业者心理失衡,忠诚度低下。
笔者本人就职于西安一家外商零售企业。该公司员工经常离职,导致公司招聘和培训成本大幅攀升,每年投入的培训时数占全年人力成本时数的23%,08年招聘费较07年同比上升15%,公司人力成本浪费巨大。
(一)、公司员工流失现状
零售业人员流动频繁,是业内共识,而西安零售业员工互相流动现象也很普遍。该公司基层员工因工作压力、薪酬低原因流动十分普遍,高管也有因寻求更好的事业发展而跳槽。公司高层很希望稳定并减少这类员工流失,但事实上流失率逐年成倍上涨。
尽管公司表面蓬勃发展,08年销售额高达26566万(除税率),但毛利日趋下滑,日渐衰微。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春节后,该公司乃至整个中国大区都面临机构重整、部门裁撤、大量裁员减薪的困境,08年7~12月全国38家商场招聘计划已全部冻结,节省开支成为公司内部的第一策略,09年员工餐厅、班车各项福利列支都面临大幅削减的计划。经济低靡期,08年离职率较07年略下降1.5%,这与销售部门技术含量较低、年龄偏大,这部分员工再就业困难有关。
该公司拥有基层员工204名,工龄5~6年的仅占9人,占雇员总数4.4%,02至08年,累计离职人数达293人,离职率为143.6%,导致此类员工招聘、培训成本大幅上升;中高层管理者总人数18人,长期稳定人数16人,比率高达88.8%,自02至08年,经理级别,除2人因个人原因离职,其余人员均内部晋升或保持原岗不变,离职率11.1%,两类员工离职率相差12.94倍。因底层员工过度频繁流动,造成该公司人心涣散。
08年2月,涉及中国区中国籍雇员“员工敬业度调查”数据显示:西安公司员工敬业度大均值仅3.39分(满分值为5分),远低于大中华区大均值4.29分,第七销售区域排名倒数第2(七区有六家商场:西安、郑州、沈阳、哈尔滨、武汉2家),大中华区排名倒数第3,作为强调服务的零售业,西安商场员工敬业度现状令人堪忧。
(二)、员工离职对企业的危害
经验表明,通常即将离职员工工作效率较低或缺勤增加,甚至出功不出力。他们离开公司是因为对组织不满,难免会有负面影响,甚至诋毁公司,而员工离职会使企业成本上升,如空缺成本、招聘成本、培训成本等。企业内团队重组,人心振奋更需要时间。
职位空缺成本包括:生产效率低下,丧失销售机会和潜在客户,支付其他人员加班工资。零售业的关键岗位和基层岗位空缺成本是差异很大,在某些关键岗位,员工离职对企业的损失较大。以销售部门主管为例,一个主管入职成本平均约为2.5万~3万元不等。费用组成:入职异地培训费用+异地培训津贴+培训工资,通常主管的培训周期2~3个月,培训地点总部及各培训商场,异地住宿费70~140元/天不等,异地培训津贴100元/天,加每月带薪培训,薪酬在3000~4000元/月。而一名优秀合格的主管需要熟悉商场运作模式、商品知识、运营策略、组建团队,拥有大量客户群,还要接受公司内部各类相关培训。
再雇佣成本是填补空缺需付出的成本,包括招聘费、培训费等。在该公司,基层员工入职到完全熟悉工作,独挡一面,普通岗位需2~3个月,而数据分析部门则更长,约6~8个月,因为公司繁琐的内部规定和复杂的操作流程,员工需要逐步适应庞大的机构运作。员工间的沟通力、协调力、相互配合,需要在熟悉与信任中培养,这就是再雇佣成本。
新劳动合同法导致员工分离成本增高。新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该条款意味当员工离开,单位要增加一笔高额经济赔偿,支付员工离职工资、失业工资等费用,如果对离职处理不当,招致诉讼,还会产生巨大的诉讼费用。
二、该公司离职员工特征分析
零售业员工易流动,究其原因:有人员自身问题,也有行业弊病。工作环境差,工作压力大,影响员工心理因素波动大,顾客投诉、中层管理方法简单粗暴更是造成离职的主要诱因。笔者发现,该企业离职员工可摡括为六类,以下通过对他们分析,可以研究其离职的共性,对降低离职率有重要参考作用。
第一类是“职业跳蚤型” 这样的员工占该公司每年招聘人数的1%~1.5%,这类员工大都面试经验老到,常骗过专业人士,面试侃侃而谈,做事却眼高手低,资历不深,却喜欢越权,打小报告,这样的员工应坚决摒弃。
第二类是职场新人。作为一项定期人力策略,每年该公司接收总公司及区域人事在各大高校招聘的“管理培训生”,作为储备干部。西安分公司每年定期挑选50~80名在校生,作为实习生和勤工俭学的小时工,以上两类学生,最终留下的凤毛麟角,占入职人数1.5%~2.3%。究其原因,除学生不能吃苦外,因工作条件艰苦枯燥、重复劳动,待遇低、加点加班工作等原因离职占40%,因人际冲突、适应性差、与上级冲突而离职占25%,为追求更好前途占18%,其它因素占17%。针对学生可塑性高,学习性强,但技能欠缺,应利用培训,对其进行职业技能提高,尽快增强他们动手能力。
第三类是抱过高期望的人。在该公司,工作2~3年的员工占每年离职人数36%。月日类员工员工怀揣理想,为公司打拼多年却升迁无望,失去拼劲,渴望改变环境来证明自己,用跳槽减少焦灼的情绪压力。以笔者经验,任何公司的员工都会面临事业瓶颈,毕竟站在公司金字塔上端人数有限,期盼的完美工作或理想公司并不存在。公司激励除职位晋升外,还应用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刺激员工,选拨有潜力员工,定期培训其沟通技能与管理协调能力,利用工会,开展劳动技能竞赛,表彰技能优异的员工,指定他们作为培训讲师,尊重员工精神需求。管理者应关注员工情绪,适时轮岗,使之产生新鲜感,再次激发工作潜能,给予引导、培训,减少员工离职机率。笔者也曾在一个基层岗位工作达四年之久,产生强烈的职业倦怠,因轮岗而产生新一轮学习热情。
第四类是问题员工。任何企业都有问题员工,该公司也不例外。该公司问题员工分四类:第一类占离职员工的5%,他们常推诿、找碴、光说不干、夸夸其谈、脾气暴躁;第二类占离职员工2.5%,他们业绩好,能创造提高效率的方法,却总挑战该公司的SOP(标准化操作规范),对规章不屑一顾,第三类占5.3%,这类员工过度追求工作“完美”,吹毛求疵,挑同事毛病,破坏团结;最后一类是典型“小人”,欺下瞒上,落井下石,蓄意破坏团队,散播小道消息,占2%。除第四类坚决剔除外,对前三类问题员工,应正面引导,容忍其短处,转化为长处,不轻易放弃他们,降低其离职机率。 西安市某外商零售企业员工离职影响因素及对策(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