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物料的物流需求模型
生产物料的物流需求,一般由公司内部、主要由生产部门、生产计划组提出,经采购人员、保管(仓管)人员共同完成。以下图案是一个对该流程进行描述的一个简单模型:
图1:物流采购需求模型
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采购过程涉及的主要人员或者单位有企业内部的计划、需求部门、采购仓管,外部的供应商。采购过程在整个物料过程居中,承接内部需求和外部的供給。
与企业的原材料采购,物料的采购是从满足内部需求出发的。采购需求与发起方为企业内部,其目的是获取企业正常生产和运作的物质资料。一般情况下,这些需求是有周期性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比如机床的配件,其失效速率是一定的,可以根据一定时间内的失效规律做出相对准确的估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材料采购需求是可控的。
(二)生产物料采购的现状
采购周期相对短。由于是内部的需求,一般都有一定的紧迫性,往往一个需求从需求部门提出到物料准备完成到达单位,只有短短的半个月,甚至是几天。
物料数量相对少,种类相对则多。由于是生产的物料,所以其需求并没有生产原材料那么大,但由于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方方面面,种类繁多,从总务部门的日常用品、正常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到生产部门的零配件,跨度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也比较高和宽。
供应商繁多。从物料种类多的特点,可以直接得出供应商多,因为种类多,涉及的供应商也会很多,所以需要采购人员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供应商。以我为例,就需要面对电气设备供应商,机械供应商,电子设备(如PC等)供应商,以及文具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等。
采购综合成本较高。由于种类多,数量少,往往不能获得规模效益,比如有些设备的配件还需要进口,运输和关税也导致了采购成本的增加。
(三)生产服务采购导向分类
与其他采购一样,物料的综合效益是采购管理中的主要内容。采购效益主要包括成本因素、纳期因素(交货期)、质量因素等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几个因素需要有一个平衡。比如,追求最快的纳期,可能意味着付出更高的采购成本、同时放弃一些质量要求;同样,追求高质量,可能也意味着提高采购成本。但是,在采购工作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也可以追求到各个方面的效益最大化。
1.成本导向
成本导向的物料效益分析,着重关注物料的采购成本,这种导向往往存在于物料数量较多或者单价较高的情况下。比如我所在的三威塑胶公司长期使用
的原材料,由于使用速度快,需要大量而且有规律形的采购,内部的需求也可以预期,纳期充足,这样可以做成在库的形式,以到达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我降低采购成本有几个途径,一个是多方询价,从报价中找到一个最低价格;第二是价格谈判,三是采取合适的策略,如多批次合并采购加大采购数量、多种类共同采购来争取供应商的总和折扣,提高规模效益。
2.纳期导向
纳期导向的效益分析,主要强调时间的重要性,突发情况下的物料采购,往往需要据此做成采购决策。比如电脑主机板短路,造成企业的EPR系统无法工作,就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更换主机板,这个时候其他因素就不会有太多考虑。
控制纳期是采购工作的一个难点,从主要的实际操作来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沟通,对于纳期要求很严格的采购项目,要做到内外沟通。也即是对内要争取合适的纳期空间、掌握真实需要的纳期;对外要让供应商意识到采购对象的纳期的重要性。第二是要注意把握采购的准确性,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返工,增加纳期的不确定性。三是要灵活机动,注意满足最重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