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优化教师德育评价能力
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设置具体的德育标准依据,并严格按照标准去评价教师的德育工作是否合格。教师之间可以互评,教师每周可以举行一次互评,根据教师行为,学生的表现情况,家长的反应做出评价。家长和学生也可以参与评价,德育工作不仅仅只是靠教师和学校来完成,家长和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对教师进行评价。
笔者认为应该把德育教育的评价融入到综合评价中,先对班级中个人、小组、班级进行评比最后在进行教师之间的评价,之后组织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以便之后德育工作进行更加顺利。
二、改进德育内容,注重与实践结合
1.注重德育内容的生活性
如今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德育教育的内容大多以“学习黄继光叔叔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又或者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精神等”例子为德育教育的内容,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德育教育也应该适时的进行调整,与时共进,因此德育教育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从周围的好人好事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体验,激发自己意志鼓舞自己的情绪,如,早早起床为班上同学开教室门,打扫教室的学生,不仅仅要进行表扬,而且要引导学生在做这件事情的当时的心情,尽管很艰辛,但是想到这是在为他人服务幸福的感觉,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
2.注重德育内容的时代性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德育教育内容也随之而变化,选择德育内容要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关,利于他们实践与吸收。现如今德育工作在许多学校的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与时代相联系,要根据时代的改变对德育教育做出适合当前德育教育水平的调整。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当代的一些好人好事来激励学生,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班级中选出“三好生”作为学生学习的标榜,这些榜样在年龄、能力、生活经验方面都差不多,因而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注重德育内容的实践性
在选择上德育的内容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对各个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时要由浅到深,学科理论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激发他们的行动能力,其一,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或者让教育内容活起来(如:去敬老院帮助、陪伴老人),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讲座、军训、春游等等,来增加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其二,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在选择教育的方式上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学习身边的榜样人物(如:以学习感动中国中的榜样人物,学习她们的奉献、乐于助人等等)。
三、创新德育方法,遵循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
1.优化德育评价制度
关于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