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是按照《课标》编写,所以存在个性特色不足的问题。例如大多数的问题情境素材都来自于城市,极小部分来自于农村。通过对两个版本教材中问题情境的统计,人教版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中共有35个问题情境,而来自农村的问题情境素材只在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农家小院情境和第五单元《6-10的..
由于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是按照《课标》编写,所以存在个性特色不足的问题。例如大多数的问题情境素材都来自于城市,极小部分来自于农村。通过对两个版本教材中问题情境的统计,人教版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中共有35个问题情境,而来自农村的问题情境素材只在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农家小院情境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给小鸡喂食情境这2个问题情境中有所体现。这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来说,情境的代入感较差,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在理解从未见过和体验过的事物时会存在困难,不利于教师进行情境教学。 根据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一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他们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关联,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在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前提下,情境教学应优先考虑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情境素材。在分析两版本教材存在的问题中也提到,许多问题情境的素材背景都来自于城市,极少部分来自农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思考,能否把来自于城市的问题情境素材转化成贴近偏远农村孩子生活的问题情境素材。例如学习《认识图形》,两本教材上都是创设的游戏活动情境——搭积木。积木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不太熟悉的事物,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便可将积木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替代,例如形状相似的石头,木材等。 二、注重融入数学文化 《课标》中明确提出:“数学文化最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到整套教材中”。数学文化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和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两个版本的问题情境对于数学文化的渗透较少,可以将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设计成故事动画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生产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数学文化还能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数学知识观、数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观。 针对两个版本的问题情境对于数学文化渗透较少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将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设计成故事动画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们了解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以及数学史料不仅仅是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更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笔者实习期间观察发现,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大多是模仿,数学文化中关于学习数学的知识观和价值观的渗透能让孩子们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正确观念。 三、提高趣味性,增强参与感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编写比较的看法(二)相关范文
|
| |
上一篇:关于学习多媒体教学培训的体会 | 下一篇:关于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论》的心.. |
点击查看关于 关于 小学 一年级 数学 教材 编写 比较 看法 的相关范文题目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