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编写比较的看法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和课程。其中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材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依据。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现了新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同的教材有着各自的特点。通过对教材的剖析和研究,对提高教师分析教材,研究教材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数学与人类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强调了数学学习中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数学教材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载体,教材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和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个版本教材的对比,可以看出,两个版本教材中数量最多的问题情境类型为游戏活动类问题情境,其次是日常生活类问题情境和动画故事类情境,最后为其他类问题情境。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中问题情境数量较多,各类问题情境分布也较人教版均匀,在人教版整体问题情境数量比苏教版数量少的前提下,两版本教材中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两个模块的问题情境数量却一致,则苏教版教材在这两个模块应多增加一点问题情境。两个版本教材都应适当增加故事动画情境类和其他情景类问题情境的数量。得出两个版本教材中问题情境类型都以游戏活动情境为主,故事动画情境和其他情境较少的特点,找出两个版本教材中问题情境编写存在联系生活实际、保留童趣且具有实践价值、情境素材选择多样性的相同点以及存在个性特色不足、数学文化渗透较少、跟其他学科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尝试提出了对于教师进行情境教学时的四点建议:以“联系学生生活”为主旨;注重融入数学文化;提高趣味性,增强参与感;以及利用相同素材,创造不同深度情境。这些建议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情境教学的质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面发展。下面是针对教师进行问题情境教学时的一些建议,以达到优化问题情境的目的:
一、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为主旨
由于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是按照《课标》编写,所以存在个性特色不足的问题。例如大多数的问题情境素材都来自于城市,极小部分来自于农村。通过对两个版本教材中问题情境的统计,人教版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中共有35个问题情境,而来自农村的问题情境素材只在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农家小院情境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给小鸡喂食情境这2个问题情境中有所体现。这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来说,情境的代入感较差,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在理解从未见过和体验过的事物时会存在困难,不利于教师进行情境教学。
根据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一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他们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关联,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在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前提下,情境教学应优先考虑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情境素材。在分析两版本教材存在的问题中也提到,许多问题情境的素材背景都来自于城市,极少部分来自农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思考,能否把来自于城市的问题情境素材转化成贴近偏远农村孩子生活的问题情境素材。例如学习《认识图形》,两本教材上都是创设的游戏活动情境——搭积木。积木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不太熟悉的事物,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便可将积木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替代,例如形状相似的石头,木材等。
二、注重融入数学文化
《课标》中明确提出:“数学文化最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到整套教材中”。数学文化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和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两个版本的问题情境对于数学文化的渗透较少,可以将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设计成故事动画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生产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数学文化还能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数学知识观、数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观。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编写比较的看法(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