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717
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研究
[摘 要]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学预习不晚,其实不然。任何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
[关键词]摘抄要点 激发兴趣 培养 阅读 设计训练 检测
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使“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摘抄知识要点,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索。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课外阅读中的重要性。“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重要保证。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的心理动力,一是要培养学生阅读的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持之以恒,取得成功;二是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他们勤奋努力,并及时强化这些行为,克服懒惰心理。那么,应培养学生那些课外阅读习惯呢?
1、多用工具书与勤查资料的习惯
2、阅读课文与作者原著的习惯。
2、会设问与好问的习惯。
3、做符号与写批注的习惯。
4、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习惯。
5、每天坚持自觉课外阅读的习惯
二、指导预习过程培养预习能力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提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是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效率的一个良策。在指导《詹天右》这篇课文预习时,我是这样做的:
1、阅读“导读”。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前,让学生再次认真阅读“导读”部分,加深学生对《詹天右》这篇课文的理解,并进一步明确课文的训练重点。
2、读、思、圈、画。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阻挠”等词可以用“--”标出;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嘲笑”等词可用“=”标明;词语中要单字注释的,比如:“竣工”的“峻”,就在“峻”字下面加“·”,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字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给课文加批注。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