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教育的不到位
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若父母在此期间能够积极发挥应有之责,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较大的裨益。但现实是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越来越多,父母在其中的教育不到位实属重要因素。
一是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其不懂得应当如何管教孩子,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采用“严父严母”的模式,使用较为专制的做法,以教导出“模范化”孩子为己任,孩子没有说“不”的权利。而这种长期教育的方式则会导致叛逆期的孩子越发的不可控,家长高高在上的权威则成为其挑战的目标。
二是父母之间沟通的弱化则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其了解社会、不断学习的方式之一。若父母之间的沟通则以恶语相向、“打砸”等方式,则会给孩子留下一种面对沟通不顺畅时,可以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
(二)学校教育管理的缺失
一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不重视。较多学校虽然都开设了心理方面的课程,但是该课程往往由教授音体美的教师予以兼任,该种现像产生的结果则是:一方面由于教师不具有较强的心理知识的专业性,无法为学生产生攻击性冲动时予以化解,更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去探知存在该冲动的根源。另一方面该课程当接近期中或者期末考试时,则需要为考试让道。将该课程作为学生的复习期间,则会造成该课程可有可无。
二是校园管理上存在漏洞。好的校园风气养成需要长年累月,而一旦有不良行为的入侵,则会带坏学校的风气。对存的在种种校园欺凌行为,学校一般采取叫家长以及暂时停课,或者留校察看等方式,但该处罚方式的轻微化,欺凌成本的弱化,则会造成该现象层出不穷。而学校老师不去深入追究造成该现象的根源,则会成为其中的加重因素。
(三)网络媒体的诱导
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正式养成,其对事情是与非的区分还难以判定。网络媒体本是就是一把双刃剑,而诸多青少年则无法正确予以判断和运用。
一是暴力视频观看的随意性。我国对网络视频的观看并未划分等级,青少年对该暴力电影、短视频甚至是抖音的观看可谓是“畅通无阻”。该类具有暴力刺激性的视频则容易被青少年观摩。
二是校园暴力事件的传播。网络上对校园暴力或者校园欺凌事件的传播,也造成青少年心理产生异常。不但认识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反而易使青少年以此作为显示权威的手段。
(四)青少年对自身行为的不受控
一是青少年自控性较差。青少年时期尚未完全定性,难以对自身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为义气之举,实际上则是一种有害的攻击性行为。青少年容易受到刺激或被激发出哥们义气,仅凭一时的冲动去实施暴力,却不懂得对伤害他人的行为需要自控。
二是青少年易于模仿。父母是第一任教师,而身边的朋友、网络等也是其学习的对象。父母之间的拳脚相向,网络上社会“大哥”矫健身受及相关做派,都能激发出青少年模仿的心理。
三、降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心理的措施
(一)重视家庭教育
家和万事兴,也是青少年回归正常社会的重要因素。家人之间的和睦,家庭民主化的教育方式,则会给青少年较多的思想交流的空间。家长不应该刻板遵守“严父严母”,以朋友的方式去交流和沟通,不刻意营造成高高在上的印象,则会让孩子身上不至于产生较大的戾气,反而能够让其知晓,暴力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良好的沟通则是。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则有助于降低青少年攻击性因为。
此外,家长应当时刻注意自身的学习,包括对知识的学习和对教育方式的了解,以便更好的教育孩子。
(二)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讨论(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