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与自信心关系的看法
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际流动度加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然而经济水平、户口等因素的限制,不得不把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中交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代为照料,导致产生大量留守幼儿,而留守幼儿因长期与父母分离,不能朝夕相处,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大大较少,加上幼儿稚嫩,生活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单薄,留守幼儿很容易因为各种情境适应不良或情感需求的不满足,导致留守幼儿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消极情绪,性格内缩自卑,封闭,不够开放,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其社会性发展。虽然目前农村留守幼儿已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其同伴交往能力仍不被关注,自信心的培养仍受到忽视。
学术界有关幼儿自信心发展及相关课题多年来一直被研究者们所推崇。我国教育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到:“培养幼儿具有自尊、自信的表现”是社会领域的重要目标。据有关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关键期,是调节、发展人的自尊心和自卑感的最佳期。人本主义代表人马斯洛也提出,自信心是当自尊需要得以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自尊需求的获得会使人更自信,相信自身价值,使其在生活的更有信心,而缺乏内在自尊的个体无法建立面对外界挑战的自信,而自信心作为健全人格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莫大至焉。以下便是关于农村留守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与自信心关系的几点看法:
一、提升幼儿自信心各维度
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四个维度中,社会主动性这一维度的得分可以看出,男童得分高于女童,独生子女会受到父母或者抚养人的关心和照顾更多的缘故,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在经历了两年与同伴的相处,5岁幼儿的社会主动性得分高于4岁,但甚至高于6岁,说明这时存在一个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家长、老师或是抚养人应注重幼儿这一时期幼儿这方面能力的发展。关于亲社会行为,有研究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方面。语言与非语言行为这一维度与幼儿性别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幼儿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留守幼儿缺乏丰富的环境刺激,是其表现出发展缓慢。虽然社交障碍维度总体得分良好,并未出现拒绝、退缩、社交焦虑等障碍,但仍有个别幼儿在这一方面表现出失调。有研究提出,留守经历会使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自卑且有攻击性,阻碍了同伴关系的建立。这也与幼儿和父母亲的联系频率相关,联系越紧密,危害程度越轻。因此,父母亲加强对幼儿的关心,重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健康成长有较强的意义。
在幼儿自信心各维度得分上可以看出,男童得分高于女童,从生物学角度来谈,女童的心理成熟机制要早于男童,发展速度应高于男童,可能是正是因为男童成熟速度慢,会更容易获得满足,容易体验到愉悦的感觉,进而促使自我效能感、自我表现、成就感的发展呈现快于女童的趋势,在年龄层面上,幼儿成就感发展的较缓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个是上升的趋势。农村留守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中的各维度与其自信心的发展存在显著相关,其自信心各维度与同伴交往能力中的社交障碍呈负相关,与另外三个维度呈正相关。
二、重视4-6岁农村留守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发展
关于农村留守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与自信心关系的看法(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