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学校应当重视对心理课程的设置,配齐配强心理专业方面的教师。心理问题正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主要问题。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知晓何种心理状态才是正常的,何种行为是不必要的,甚至应当予以摒弃的。此外,当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专业性的教师也能够及时介入,尽早化解其心中的暴力倾向。
二是加大对校园良好风气的宣传。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只管重要的。学校应当开展座谈、演讲等活动,向学生宣传何种行为是青少年应当的作为。
三是加强对校园的管理。对出现社会化的青少年,应当和家长取得联系,从校园和家庭两方面入手加以严格看管,时刻关注其行为动向。坚决避免其与其他社会人士的接触。
(三)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路空间的广阔性,致使使用网络人的复杂性,对其中上传的视频若不加以管理,则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网络平台管理者应当建立严格的视频分级管理制度。设置观看的年龄阶段,可采用电影分级的方式予以规制。
(四)提升青少年的自控能力
一是加大文化知识的摄入。读书使人明智。青少年对于各种行为的难以判断,除了借助于家长、老师之外,还可以借助于书本。对青少年而言,应当多读经典书籍,可从人物传记、历史、社会、心理等方面着手,加大对知识的摄入,能够较好的不再具有盲目性、冲动以及肆意性,其能够较好的予以判断攻击性行为带来的危害,能够更好的规制自身的行为。
二是积极参加助人性活动。学校和家长应当积极提供以及鼓励孩子经常性的参与助人为乐的活动,例如走访敬老院、孤儿院,让其从中感受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感受立于天地之间,暴力不是感受社会温度的方式,爱和友善才是。
结束语:
校园欺凌事件较多的反映出青少年具有攻击性行为心理,而该心理不但对个人、家庭也对校园、社会带来较大的危险性,深挖其中存在的根源,并逐一找到解决的方法才是能够教导青少年的最有效的方式。希望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均能够为青少年构建和谐有序的环境,以便弱化其中的攻击性行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