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467
高校贫困大学生非典型心理问题研究
[摘要] 透过贫困生普遍存在的自卑、抑郁、忧虑、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针对目前存在一些对社会危害性大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其表现形式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解决这些个别心理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贫困生 心理问题
一、引言
贫困大学生这一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社会性的大问题。在很多时候我们将更多的眼光放在贫困生的物质贫困上,事实上,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贫困学子而言,精神上的贫困更值得关注。长期以来,众多专家和学者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研究重点放在诸如自卑、抑郁、忧虑、依赖心理、自我封闭等典型的心理问题上,并且针对这些“典型的心理问题”提出了适宜的解决方案。然而,随着社会多样化的发展和传媒工具的日新月异,贫困生的“非典型心理问题”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这些“非典型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犯罪心理、信用缺失、虚荣心理、消极心理等。虽然这些问题较为个别,其发生率也较低,然而一旦发生,对高校和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发生在贫困生身上的一些极端事件常被西方反华势力用来攻击我国政府或民众的利器。所以尽管这些问题不具有普遍性,但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引导他们健康积极地发展。下面针对这些“非典型心理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二、贫困大学生几种非典型心理问题
1、犯罪心理
2004年2月某日,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因为同学之间的矛盾,残忍地将四名同学杀害。2005年11月某日,河南工业大学贫困生张晓辉回乡抢劫高中母校校长被依法判处11年有期徒刑。2007年6月某日,贫困学子小李为供弟妹读书,以犯罪“自救”,最终被公安机关依法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