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服务于大众、不为任何人牟取私利的具有合法的免税资格和提供捐赠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的组织。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则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在城市社区开展各种资源型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比如社区自愿者协会、社区基金会、慈善机构、娱乐健身团、业主委员会等,这些组织抓的从事文化教育、饮料保健、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的公益事业。然而,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比较缓慢,仍然存在较多的因素阻碍其发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资金不足
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不足是一个严重阻碍其发展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主要来自社会赞助,包括企业捐助、公众捐助两种,但这两种能为非营利组织提供充足资金的可能性并不高。从企业捐助而言,我国企业的公益意识要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许多。加之公众慈善意识还未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形成,导致公众捐赠的并不多。这就导致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有限,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2)资源缺乏
我国城市社区可利用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都比较有限。城市社区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的分配,即政府享有对城市社区的绝对支配权,但政府分配给城市社区的资源却是比较有限的,资源的有限,使得城市社区的运作受到很大的阻碍。
5.社区治理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水平不高问题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社区管理工作者团队专业水平不高,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大、本地化、学历低、效率差等特点,对社区治理往往采取传统的行政方法,对于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居民提出的多样化需求不能进行创新性思维;二是社区治理缺乏科学性指导,由于没有专业的技术培训和理论学习,社区治理容易出现盲目性和非理性的问题,对于治理理念的理解不够;三是社区治理所依托的法律法规等制度不健全,不能为创新社区治理手段和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提供必要的保障,宏观层面国家大法和微观层面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只是一个框架性和抽象性的法律规定,对于具体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和指导,导致解决某些社区治理问题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影响社区治理手段的创新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三、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区治理受传统体制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处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基本纳入工作单位组织管理系统。在单位制为主的社会管理制度下,“单位”不仅仅要负责社会成员的工资、福利,还要按照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为其分配各种政治和社会资源,“有事找单位”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全国正式成立城市基层社区的组织体系,划分了城市行政区域,并统一到了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任务,基本形成了城市社区街居制组织体系和管理格局,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管理权力逐渐加强,承担着行使城市基层政府的职能。但是正式由于街道办事处养成了操持所有事物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以及执行者,不免出现对社区事务的过度干预,造成城市社区治理街道办行政化倾向严重。所以因受单位制与街居制的社区管理体制惯性思维的影响,使得我国在城市社区治理体制过程中呈现行政化色彩浓厚的问题。
(二)社区参与机制不完善
发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仍以街道社区干部、离退休人员、中小学生、下岗失业职工为主要力量,作为社区居民中坚力量的中青年参与率不高,参与意识仍显淡薄,缺乏参与事务的积极性;同时,社区居民的参与范围有限,以非政治参与为主,而政治性参与很少。首先,参与机制不完善。社区建设要实现有序顺利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在居民参与的过程中就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参与机制进行指导和规范,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保证居民参与的实效性。这也意味着国家在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应该具有法律保障,或是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在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上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有助于保障居民有序参与的责任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对居民参与度的鼓励方面没有相应的机制作保障,严格来说,在这些方面都没有进行规范化,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奖惩规定。总体来看,在我国很多城市都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在居民对于社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上还无法实施,这样也影响着我国城市居民参与不足的情况。其次,个人对单位有很强的依赖性,与社区的联系少。个人的单位意识很强,社区意识淡薄,社区责任感较弱,参与方式以动员式参与为主,而动员式参与实际上就是一种被动参与。这种长期被动式参与造成集体意识的短缺进而导致权力过分集中,这使得居民参政意识的热情慢慢地削弱。同时,认为居民委员会是政府派出的自治机构,不能反应社区居民的内在诉求也不能很好地维护社区居民的利益,自治功能缺位,居民无法将其视为是一个可以反应居民生活诉求的民间组织。导致居民对社区居民委员会持一种疏远的态度,自然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也就下降。最后,社区只为辖区内中老年人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因而其参与积极性很高,而对于大多数青年人来说,社区缺乏对青年的心理和生活等问题的关注,鲜有提供其参与的相应内容。
(三)社区宣传培训不全面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四)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