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完善社区民间组织
社区民间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对于社区自治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民间组织是社区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民间组织,它包括社区志愿组织和社区内非营利性组织以及社区内形成的中介组织,这些组织都为社区治理提供重要资源,在社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能够有效弥补政府部门、企业、居民自治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方面的不足,当前参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民间组织较少,且不成熟,难以对城市社区内的治理资源进行有效管控,由于当前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承担了过多的具体事务,该交给社区组织承担的职能仍然大包大揽,严重阻碍了民间组织的发展和志愿组织的培育。而且,政府对培育和发展志愿性、公益性、自治型等参与社区治理的民间组织的重视程度不够。要充分认识志愿性、公益性和自治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放开注册管理,依托政府部门、企业和社区成立一系列服务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自治型组织,扩大社区自治组织的影响力,使其在动员居民参与方面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将社区居民之间的各种利益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增强居民参与效能。
(五)创新社区党建管理模式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原有的党建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制约了其领导核心作用。首先,推动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方式。本着便于联系、便于组织、便于开展工作的原则,把社区划分为三种类型网格:一种是地缘型,以主要街巷、道路为界,划分出若干网格;一种是单元型,一个封闭的居民区或若干座居民楼形成一个网格;一种是单位型,一个市场、一个单位或几个相邻的单位形成一个网络。在其辖区划分的网格均建立党支部,使每一个社区网格都形成有领导机构、党员队伍、工作制度的社区党建工作基点。把党建工作的触角向驻区单位、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拓展,做到凡是与社区单位、企业相关、以社区为载体开展工作都纳入社区范围,形成小职权担大任、小舞台唱大戏的工作格局。其次,改进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方式。首先,在管理范围上,要做到三个延伸,即向生活在社区的在职党员延伸;向辖区内流动党员延伸;向辖区内“两新”组织党员延伸。其次,在党员管理方式上,要变无差别管理为分类管理。针对社区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需求,把社区党员划分为流动党员、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及“两新”组织党员等等,根据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再次,在党员教育管理手段上,要变传统教育手段为现代化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手段开展教育活动,实现各级党组织与党员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增强教育效果。同时,开发“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电子档案,实现区、街、社区三级党组织之间党员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党员管理效率。最后,完善社区党建共建机制。区委牵头,成立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社区建设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组成,负责全面指导、协调全区的社区党建工作,推动群团组织工作社区化,集合会员单位的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街道社区党建共建议事会,成员由辖区单位推荐,民主协商产生,组织发动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文明单位、文化共建、双拥共建等活动,丰富社区文化,提高社区文明水平。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党员代表组成社区党建联席会,引导三级共建机构的建立,进一步明确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工作职责,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围绕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共商共议,齐抓共管。
五、九江石化社区治理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一)九江石化社区概况
九江石化地处江西省九江市,是江西省境内唯一集炼油、化工为一体的国有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九江石化位于长江之滨、庐山脚下、鄱阳湖畔。石化社区与生产厂区相邻而建,始建于1978年,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现有北生活小区、南生活小区、三生活小区、丁生活小区、五区活小区、西生活小区、实华生活小区共七个生活小区,住户5326户,居民15618人。市滨江东路贯穿石化社区,社区内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以及宾馆、文化宫、影剧院、农贸市场、银行、商场等服务机构和设施,功能齐全,自成一体。社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发达,属开放型社区。自2013年,九江石化坚持弘扬“追求卓越、严细管理、真抓实干、勇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力建设千万吨级绿色智能一流炼化企业,积极推进老旧社区改造,创建安全文明和谐社区。在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各单位、各部门通力协作,职工群众、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支持下,各项工作迅速取得显著成效。公司先后荣获集团公司文明和谐示范小区、江西省安全社区、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社区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社区管理水平落后,未达到专业化、科学化
社区建成时间长,居委会管理机制落后,管理上也比较粗放,缺少专业化管理能力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造成社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摆摊设点等现象,这样的问题严重影响安全文明和谐社区的治理和建设。
2.社区服务建设不足,服务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社区建设前没有统一机制,社区服务建设随意性大,资源浪费严重;小区内公用设施不健全,没有形成健全和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居民接受服务较少,满意也相对较低;总体服务水平较低,与社区居民口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相比差距十分大,完全达不到规定目标。
3.社区治安、生态环境较差
社区建成时间长,小区道路狭窄破旧、绿化档次低、路边垃圾堆放严重、架空线缆零乱、建筑外墙陈旧剥落没有安全技防措施、乱接乱连的管线(电线)、占用公共场地、小区围墙残损、道路混杂、路面破裂、路段无监控、外来人员随意出入等。种种现象致使小区的居住环境破旧、生态环境糟糕。
4.社区文化道德建设薄弱,居民责任意识不强
现代化的城市中,社区居民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越来越普遍,这种隔阂的社会心理直接导致社区交往的疏离化、居民对社区的归宿感降低、从而导致居民缺少公共参与精神,对社区公共事务冷漠。社区文化道德建设没有群众响应,居民没有自身责任感,社区文化道德建设缓慢。
(三)社区治理的具体解决措施
1.建立合理社区管理体制,发挥各级组织作用
整合和加强了社区管理机制和力量,基本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社区管理机制。通过企业管理考核系统和改制单位关联交易考核机制,强化管理手段。清理完善社区各项管理制度、服务标准、服务规范,建立、修订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管理基础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同时,大力促进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发挥自治组织作用。行政事务中心在社区离退休、协解、居民中组建治安巡逻志愿者服务队,协助消防保卫中心、东郊公安分局加强社区治安防范工作。大力开展降本减费工作,制定了社区降本减费实施方案,明确了降本减费目标、措施。结合创建工作,实施社会管道天然气入社区工程,在提高社区安全功能、方便社区居民生活的同时,为降本减费创造良好条件。
2.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社区服务是社区最基本的功能,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放在首位,健全服务组织,拓展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建立便民利民服务体系。社区新建社区居民服务大厅,建立一站式服务场所,社区居民在该大厅可以不出门一站式办理:咨询、缴费、报修、投诉、计生、医疗费报销、信访接待、社区各种证照办理等。新建居民服务站,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条件。编印《社区居民服务手册》发放到每户居民手中。设立社区一号通服务电话,专人负责接听并及时处理社区居民的咨询、报修、投诉、举报、反映情况等事项;推行“家庭式”保洁、“美容式”绿化、“联防式”安保、“管家式”维修的理念,努力使服务向更深层次进步。
3.美化社区环境,加强治安管理
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安全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拆除了小区内的所有乱搭乱建、乱种乱栽情况;按统一标准对楼栋围墙进行维修改造;修缮和提升绿化和景观;重新粉刷住宅外立面;清理粉刷楼道内立面。将社区所有架空线缆改为入地敷设;对全部道路进行了修整改善,拓宽主干道,新建和修复人行步道,改善了停车条件。结合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完善社区HSE工作制度,制定了年度HSE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建立小区商铺门面的安全专项台账;设立每季度开展一次HSE专项检查小组;对社区各类危害因素进行了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定地震、火灾、群体性食物中毒、公共突发事件等应急预案;新建和修缮小区周边围墙,实现小区全封闭,并维修楼栋单元门;在小区主要路段及关键部位安装了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结合地方“天网工程”,社区电子监控做到了全覆盖,提高安全技防水平;加强社区门卫管理和社区巡逻管理,保安实行专业化管理,提高安全人防水平。
4.营造社区意识,加强文化道德建设
安全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的动力来自于社区居民参与,只有大多数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发展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动力资源。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开设道德大讲堂,讲授时事政治、法治知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区文明公约、心理调适、家庭理财、低碳生活课程,促进社区道德建设。在社区开展文明楼栋、文明家庭评比活动,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积极促进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尚。不断巩固社区和谐局面。做好离退休人员和弱势群体走访慰问帮扶救助工作,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四)社区建设治理工作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创建,九江石化安全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取得成效。一,社区居住环境旧貌换新颜,小区更加干净整洁。二,社区安全、交通状况明显好转,居民安全意识提高。三,社区服务建设体系得到完善,公共设施齐全且效用大。四,居民社区意识加强,文体活动增多,道德宣传教育加强。五,社区管理水平提高,“行政化”减弱,专业化增强,居民参与率上升。
【引文注释】:
(注1)张永理.社区治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1-22
(注2)刘春荣.社区治理与中国政治的边际革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7-18
【参考文献】:
[1]孙小逸.城市社区治理:上海的经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2]刘春荣.社区治理与中国政治的边际革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3]陈诚.社区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2017
[4]雷卫华,林良沛.服务型治理:深圳市坪山新区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5]顾朝曦,王蒙徽.社区治理现代化探索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5
[6]张永理.社区治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林闽钢,尹航.走向共治共享的中国社区建设——基于社区治理类型的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7,(2)
[8]陈伟东,许宝君.社区治理社会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7,(3)
[9]程秀英,孙柏瑛.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区治理中的制度设计再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7,(4)
[10]李迎生,杨静,徐向文.城市老旧社区创新社区治理的探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1)
[11]黄建宏.协商民主与社区治理的理论契合及实践形态[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2)
[12]曹海军.“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J].行政论坛,2017,(2)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六)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