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日本学习在1912-1919年期间,日本的学前教育思想和课程体系就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其中主要途径有三个,分别是:一是国家派留学生到日本学习该领域的先进知识理念;二是国家派代表团到日本进行考察访问;三是戊戌变法后逃亡到日本的维新家的宣传和演讲。而这一时期课程的模式、教材、教法都是全部模仿照搬日本的,..
(一)向日本学习 在1912-1919年期间,日本的学前教育思想和课程体系就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其中主要途径有三个,分别是:一是国家派留学生到日本学习该领域的先进知识理念;二是国家派代表团到日本进行考察访问;三是戊戌变法后逃亡到日本的维新家的宣传和演讲。而这一时期课程的模式、教材、教法都是全部模仿照搬日本的,内容依旧是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尽管如此,该模式还是促进了中国学前教育的社会化,引发了国人学者对学前教育的思考和反省,不得不说在我国学前教育改革路上也是一个有效的刺激方式。 1.向日本学习时期的进步体现 (1)课程的计划性、系统性增强 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学前教育相比,民国初期的学前教育第一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目的、内容、方法、设备等做了明确规定。“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使学前教育课程第一次有了制度的依据与保障。 (2)逐步摆脱封建主义束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增强。 民初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如课程目的方面,第一次将“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达”作为目的之一,一改之前将儿童作为成人的附属品,儿童教育为的是成人而不是儿童自己的历史传统,显示了教育者也已注意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能从儿童自身发展角度来考虑课程。在课程教法和内容方面也初步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如教法指出“须与其身心发达之度相副,不得授以难解事项及令操过度之业务”;第一次将游戏、唱歌等列入课程内容则同样是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体现。 2.向日本学习的弊端体现 (1)课程严重抄袭日本,不符合国情 由于抄袭而导致日本式幼稚园课程过于机械,课程内容小学化,不符和幼儿身心特点,效果差;教会式幼稚园宗教色彩浓厚,严重违背了中国的教育宗旨,不符合中国国情;即使是普通幼稚园也受外国影响太甚,教材教法都引自外国,虽注入了先进性与科学性,但却忽视了民族性。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对当时学前教育界最具震撼力的思想。
关于民国时期学前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看法(二)相关范文
|
| |
上一篇:关于幼儿绘画启蒙教育的问题及对.. | 下一篇:关于3-6岁城市幼儿玩电子游戏现状.. |
点击查看关于 关于 民国 时期 学前 课程 国际化 本土化 看法 的相关范文题目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