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古语说的是幼儿阶段的养成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养成教育呢?养成教育,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造就习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他们所体现出的美德、智慧、意志和毅力都是从小养成的。幼儿时期培育的良好习惯将影响幼儿的一生。幼儿养成教育可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而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教育教学、家园共育等方面对幼儿养成教育有着很大关联。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我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使其培养良好的习惯。
强化幼儿在园行为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秩序、有规矩的生活是幼儿园生活的基础要求,园内教育主要从六个方面实施:
(一)、抓规范治理,保持落到实处。
可以针对“幼儿养成教育”做了一系列工作: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方案。依据《幼儿养成教育考察细则》,将养成教育界定为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文明礼节习惯、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四大重要内容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目标。第二,召开三会。即全园教职工养成教育宣传、发动会,班主任养成教育专题会,养成教育家长会。第三,注重实施过程。幼儿园以幼儿养成教育考察细则为准绳,以幼儿园养成教育方案为导向,以活动为契机,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第四,重视阶段性小结与评价。定期召开幼儿养成教育专题会,反馈小结前阶段幼儿养成教育成效。每周、每月对班级幼儿养成教育作评选,对幼儿行为习惯进行评价。在规范的治理下,在全部教职工脚踏实地共同努力下,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中,幼儿养成教育工作才能抓得实、走得稳。
、抓师德建设,建立学习模范。
老师是一面镜子,老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乐于模仿,老师的言语、态度、思维、习惯都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求幼儿做到的老师先做到。如:幼儿入园时,我们的老师应主动和幼儿打招呼;地上有垃圾时,老师应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幼儿帮忙整理玩具时,我们的老师应真挚地说声“谢谢”等等。教师应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们建立了学习榜样,幼儿的行为悄无声息地产生着变化。
、抓班主任工作,凸显主力导向。
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园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也影响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可部署班主任依据月主题教育分别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安全、健康、学习习惯等知识讲话教育;定期召开班主任会,及时反馈各班幼儿养成教育实行进程中的得失;月初发放班级月规划与小结表、幼儿养成教育自查表、晨检午间表等;天天督导各班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行;月底收取各项表册并进行反馈指导,对班级进行“文明班级”评比,对幼儿进行“文明之星”的评定。做到月初有打算,月尾有小结。每月有重点、月月有评价,班主任在幼儿行动习惯上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
(四)、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文化建设是师生整体素质和美好形象的体现。幼儿园在文化建设和环境创设上,牢牢抓住有利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我们楼梯上、走廊里的标志提醒着小朋友应该怎样做有礼貌的人,转角的墙面上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提示孩子们应该在什么时候使用礼貌用语,主题墙面上有孩子们“每周一星”的表扬照片,大门口的宣传栏上有幼儿一日行为规范,区域角内有礼貌交流的提示语,教室里有良好习惯的小提示……处处都有交流习惯的环境,时刻提醒孩子们,提醒老师们:给孩子以正确的行为指导。还应利用园内较好的自然环境,带领孩子到种植园地认识蔬菜,对孩子进行爱劳动、爱粮食、不挑食等行为习惯。组织中班幼儿在操场上捡白色垃圾,随时随地提示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组织教师亲自主动手对教室、寝室进行美化,幼儿园定期进行室外板报宣传,使校园的每一面墙说话,里里外外教育人。为了培养幼儿的服务意识,各班的“小小值日生”很大激发幼儿的劳动意识,很多孩子从家里的娇宝宝到能干的值日生。帮助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表现好的孩子还成为其他孩子的榜样。这些都能使孩子们自然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净化心灵环境。心理环境是幼儿身心健康不可疏忽的方面,尊重幼儿的人格,循循善诱,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行为习惯。面对幼儿的准确行为,教师给予认同、赞美的积极评价,“小手洗得这么清洁,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等及时的激励,加强了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对幼儿尤其是新进入园幼儿的过失行为时,给予关怀的评价,如“你不争抢文具,小朋友才愿意和你玩”等,幼儿在关爱中自觉矫正过失,良好行为习惯慢慢养成。
(五)、抓一日活动,施展主渠道作用。
良好的一日活动,不仅能够保证幼儿有一个良好的集体生活环境,而且也有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求各班教师及时发现幼儿不良习惯,如发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挑食、挑穿、不尊敬长辈、不爱护东西、爱发脾气、自私、霸道、不关心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等毛病,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矫正。于是我们认准“一日生活皆教育”。平时,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每天的早操前孩子们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弟子规》,通过讲述古时候贤人的故事让幼儿懂得尊敬老师、孝顺长辈。嘹亮的诵读声会让人精神振奋、激情飞扬。很多幼儿园会自编儿歌,如“吃饭时,坐端正,左手扶着碗,右手拿勺羹,不挑食,不剩饭,一口一口往下咽,自己盛饭真能干。”歌声教会孩子们正确的吃饭习惯,教会孩子们节约粮食等良好的习惯。对于课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们既有阶段性,又有着重面。如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入园时主动和老师、小朋友问好,玩玩具时友爱忍让,离园时和老师、小朋友再见等文明礼貌习惯的要求显得尤为突出;安全行为习惯的培养,户外玩耍时不玩危险游戏,不做危险动作,高低楼梯不拥挤,离园时离园后不跟生疏人走等;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无论室内还是户外活动,都不可以乱扔果皮纸屑,喝水时认杯排队,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在具有阶段性又体现着重面的统一步伐下,在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逐步培养。
、抓幼儿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幼儿的行为问题有很多,我们根据不同的教育方式,因人施教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生涯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培育幼儿良好习惯:1、模范示范法。幼儿都有“喜模拟”“爱表彰”的特色,我们为个别幼儿树立模范,鼓励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如小班幼儿玩了玩具不能自觉地放回原处,那么,在收玩具时我们就以一个幼儿自觉整理玩具为良机当场对其进行表扬,请他当小值日生,并激励其他小朋友向他学习,这样玩具一下子都“回到了家”。渐渐地孩子们就养成了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2、表彰鼓励法。不管在哪些方面如有哪些小朋友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予他表扬和鼓励。3、讨论法。对于大班的幼儿,语言表达才能要比中小班的幼儿发展敏捷,我们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懂得其中的道理。如小朋友通过讨论后认为:吃饭时要坐端正,不说话;不挑食、不剩饭。假如有幼儿不遵照,那么就有其他幼儿进行提示、监视,及时让其矫正。4、行为辨析法。通过让幼儿辨别“是”与“非”,我们让孩子相互检讨分辨对错。教育后果事半功倍,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能画多美,他就有多美。经过强化练习与坚持练习后,幼儿行为问题越来越少,良好习惯逐步形成。
和谐家庭教育
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要让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树立起家庭、幼儿园结合一致的教育网络。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会增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园一般很重视家庭教育的配合,通过召开养成教育家长会、创立家长园地、开展亲子活动会、家长开放日、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满意率调查表等多种渠道跟家长沟通,使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园情况,能自动、积极地配合我们的工作,让孩子在家在园一个样,真正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
总之,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家长、社会持之以恒的去教育和影响才能固化和形成的。相信通过所有人努力,幼儿养成教育工作一定能推上一个更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