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说道:“语言是我们接触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得不到任何知识。人类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人们要利用语言进行思维和交往。语言的发展是宝宝智力发展的基础,语言发展的越早,智力也越高。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爸爸妈妈往往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亲自照顾孩子而将孩子交给老人照料。而老年人根本不懂如何对幼儿进行早期语言教育,他们都认为没必要,只要保证小孩吃饱穿暖了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在孩子学会说话时,家长们会发现,孩子说的都是方言,还会时不时地冒出几句粗话。由此可见,早期教育是必须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语言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儿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家庭
专家指出,2岁左右的宝宝,脑发育速度十分快,摄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他们急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于是语言发育与脑发育出现相对不平衡。如果这时没有一个良好语言的环境和正确的语言信息输入,会对宝宝的语言发育造成很大影响,他们会出现口吃、语言贫乏、交流障碍等现象。所以爸爸妈妈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说话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作为家长,在家庭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要规范自己的语言
使用普通话交流,注意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平和素养,保证发音规范、正确。只要坚持,孩子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会讲普通话。
(二)家长应常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尝试过为孩子营造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但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家庭不能持之以恒。有些家长尤其是祖父辈的都有这样的顾虑:“我的普通话不标准,说起来怪别扭的”“既然不标准,那就干脆用方言吧”。其实,即使是带有方言腔的普通话也比纯粹用方言与孩子交流有益。因此,家长不要感到不好意思,大胆地与孩子用普通话交流。
(三)积极地调动孩子说话
在与孩子交流时,父母应该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结合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在内容、语调、速度等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激发孩子说话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积极地鼓励孩子讲普通话的行为
不少孩子会模仿电视台主持人说普通话,家长应给予积极鼓励,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是被接受和认可的,一激发孩子说普通话的信心和勇气。当孩子出现语言错误时,父母可恰当地纠正,但不能指责、抱怨、训斥孩子,也不能拘泥于某一个发音,更不能运用外部压力迫使孩子说普通话,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
二、幼儿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幼儿园
幼儿园是为3—6、7岁儿童特设的,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语言习得的初步阶段,也是语言发展和运用的关键期,受其身心与思维发展不健全的制约,只能被动的接受家庭提供的语言学习环境[7]。因此,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语言学习的环境是必要的。
在幼儿园中,教师和同伴是对儿童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幼儿园应该注重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环境创设。
(一)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语言环境创设
1.创设宽松愉悦的语言环境,使幼儿有话愿说
幼儿的身心发展都不健全,大脑发育不完整,神经系统的机能尚未完善。这决定了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直觉形象性。如幼儿会用长短来说身高、路窄说成路瘦等等。幼儿好奇好问,喜欢探索,在言语方面主要表现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喜欢开口说话。而他们这时的语言都是探索式的,没有非常准确的语言概念,往往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比如,一个小朋友喝水时水洒出来了,他会和老师说:“老师,我的杯子漏水了。”孩子的语言充满了童真童趣,天真无邪,明明是自己洒的,却说是从杯子里漏出来的。作为老师,不能严厉指责孩子,认为孩子在说谎,就批评他。这种离奇,令人意想不到的语言在幼儿的口语中时非常多见的。怎样对待幼儿这种语言现象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让幼儿有说话的空间,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激发他们语言表达的信心和欲望。只有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幼儿才敢于表达自己,才能有话愿意说。
2.创设主题活动环境,使幼儿有话敢说
有时我们会听到孩子的自言自语。这是孩子语言运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如幼儿在玩拼图的过程中,幼儿一边注视着桌上的拼盘,一边自言自语:“这个怎么办这个放哪呢?……放这儿吧……不不不,还是放这里吧”这时其他人最好不要打断他的语言思维。幼儿自言自语的过程,也是他思考的过程,是一种内心调节。小班幼儿大部分语言表达不够完整,连贯、胆小,尤其不会积极思维,不善于与同伴交流。为此我们可设计一些主题活动(如《我的家》《我的小手》等整合游戏活动环境),创造条件,调动孩子多种感官,让他们在欢愉的游戏中轻松地学普通话,并根据活动需要,及时更换环境,促进幼儿说话的欲望。
3.利用晨区活动,让幼儿有话可说
晨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模仿成人实践的娃娃家、商店、医院等角色曲;有涂涂画画、搓搓捏捏的美工区;有拼拼插插、剪剪贴贴的操作区;有看看听听、说说演演的表演区等等。幼儿在这些游戏活动中,首脑并用、心情愉悦、有感而发,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画纸上美丽鲜艳的画面、小手中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的作品……这些都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内容。因此我们教师要把握时机,以问引答,适时地示范暗示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活动的内容与感受。如小朋友在玩医院的游戏时,“医生”一时表达不出病人的病情,不知如何与“病人”交谈,这是教师可扮演“病人”暗示:“医生,我有点不舒服,头痛,咳嗽,可能有点感冒了,请你给我把把脉……”通过这种暗示和示范,“医生”在把脉后对“病人”说:“你感冒了,所以会头痛,咳嗽,我开点药给你吃,你的病很快会好的。”并在晨区中,创设情景,激起幼儿说的兴趣,设立相应的区角,如植物角、玩具角、作品展览栏等,让幼儿自由观察、自由选择、并把自己喜欢的熟悉的事物或心里的感受用语言与同伴交流,在阅览区开展“故事大王”比赛,请幼儿把书上的画面、故事的内容生动地讲述给小观众,在由小听众来评选“故事大王”;扮演区提供扮演舞台,让幼儿表演、对话、编辑故事;“小小播音员”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特长参加活动,幼儿有的说笑话,有的唱歌,在组织的过程中幼儿必须用自己的词汇去组织句子……在活动中,教师适时加以指导,帮助幼儿把话说清楚、说准确,在愉悦的气氛中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利用自然环境来激发幼儿说话的欲望,使其有话就说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产生丰富的语言。因此,带幼儿走进大自然,实地参观、感受生活、感受真实的世界,让幼儿不仅有说话的机会,而且有说话的内容,这是十分重要的。如游园活动、故事比赛、唱歌比赛,为幼儿提供听别人说话和自己发表意见的机会和场所,发掘他们的语言能力。如春天里把幼儿带到公园里,引导幼儿自由观察春天的自然景象,当幼儿兴奋极时,有的说:“哇,这里有好多的花。”有的说:“还有一只蝴蝶。”有的说:“老师,他们在放风筝,” ……在草地上,教师和孩子们席地而坐,引导孩子发现春天来了,各种各样的花儿悄悄地开放了,有粉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黄色的迎春花……草儿也绿了各种树儿都穿着绿装,长出了嫩嫩的绿芽,此时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唱儿歌《春天在哪里》,唱着春天的歌,在草地上捉迷藏,捕蝴蝶。在此过程中,幼儿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尽情感受生活的美好,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自己眼中的一切。这种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过程,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地锻炼和提高。
5.创设游戏情景,进行专门的语言训练
游戏活动室操作活动,也是交往活动,是外部活动,也是内部活动。内部语言、独自语言、交往性总是伴随着游戏过程。随着游戏的发展,幼儿要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评价和鼓励,不满和怨恨。在游戏中幼儿逐步学会说恰当的话和能维持友好互动的话。与此同时,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8]。如在商店里准备了帽子、杯子、瓶子等实物、图片或玩具,教师扮演“售货员”,先用准确的语音介绍商品,有意识提示幼儿看清发音口型,当幼儿来买时,必须发准音后才卖给他,在幼儿掌握口音的基础上启发幼儿说完整话,如“我买一个瓶子”、“我买那顶帽子”等。
(二)幼儿与幼儿之间语言环境的创设
1.提供说话材料使其在玩乐中学会与同伴交流
教师根据幼儿好奇心强,好动等特点,在设计语言活动小材料时,力求做到选材简便,形式新颖,富有吸引力。如“小小魔术盒”,利用各种形状的废旧盒,做成“魔盒”,在上方开一个小孔,内藏小卡片,也放一些实物,让幼儿互相看看、讲讲或摸摸,以此诱发幼儿说话。班上的“小小电视台”,“电话亭”,“小广告台”,“指偶角”也是幼儿的好去处。
2.开展多形式的活动,给幼儿更多机会用语言来表达感受和想法
教师应注重为幼儿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一系列活动。如组织幼儿讨论“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活动室的墙壁怎么布置?”“我们的图书坏了,该怎么办?“老师听说某某小朋友唱歌很好听,是否可以唱给老师听听啊?”,“大家觉得怎么样,好不好听啊?还有谁愿意唱歌给老师听啊?”
3.延长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有更多时间交流
幼儿除了和教师交流外,很大的一部分时间是和同伴交谈。而在一日活动中,集体活动经常是一个接着一个,幼儿很少有自由交谈的机会,这对幼儿语言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如增加每天的自由活动时间,在活动中让幼儿尽情地说,教师不许横加干涉。在晨间活动、脱衣睡觉、洗手时允许幼儿交流。每天保证幼儿有自选活动的时间,并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愿望,懂得与同伴自由交流[9]。
语言环境作为幼儿生活活动的一种特殊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幼儿的语言发展中,无论是家庭或幼儿园都应该注重积极地为幼儿语言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重视为幼儿创设看、听、说相结合的语言环境,充分发挥语言环境的整体效应,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调动幼儿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