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在幼教领域中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幼”即“幼儿、学前儿童”,“小”指的就是“小学、小学生”,“衔接”就是指“两个相邻阶段之间的连接、联系”。
所谓“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平稳连接,主要在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中进行。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转折。与幼儿园相比,小学里儿童的生活环境、社会要求、课程内容、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幼小衔接过渡得不好,将对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学习、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一、幼小衔接的意义
1、使儿童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
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同伴进行交往。小学的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简单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要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儿童要努力适应环境,建立一套新的行为方式,以满足适应性情况的需要。如果衔接工作做得好,适应新环境过程就会比较顺利。
使幼儿能够尽快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幼关系融洽和谐,幼儿的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而小学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可以让幼儿进入小学后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为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使儿童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幼儿园学习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以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
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能力为主。小学的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机构。幼儿的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没有考试制度。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主导活动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规定的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和必要的考试制度。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可以让幼儿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学前期为幼儿做好社会适应性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准备,则幼儿入小学后面临的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适应困难均可克服。
二、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智”育,轻其他
在体、智、德、美、的教育中,重视“智”的衔接,忽视体、德、美等的衔接,特别
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这样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学习而且会使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幼儿今后的发展。幼儿期是人生的奠定时期,德育不仅关系着幼儿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而且对其一生将有深刻影响。智育,能启迪幼儿的智慧,为其今后的学习和成才打好基础,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能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和优良品德,培养幼儿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美育是教育幼儿的有效手段,同时通过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为其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奠定基础。总之,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形成。
2、形式上的衔接
不管是小学还是幼儿园都是在外部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如桌椅摆放形式、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而这些改变的真正目的(如培养儿童的适应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往往被忽略。小学和幼儿教师的相互交流也多吸取对方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经验,而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很少沟通。
观察发现,小学低年级课堂中的教具的摆放,学生课桌的安排逐渐和幼儿园接轨,但是这些仅仅是表现在形式上,而对于孩子们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适应情况等关注的还并不太多。另外,教师只对那些比较活泼、外向的同学关注较多,班级中一些重要的职务也都交给他们去做,而对于那些平时不爱讲话,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较少,这样这些同学只能听之任之,学习成绩会一直提不上去,并且心理也会出现问题,遇到事情容易走极端。
3、突击衔接
衔接是急不得的,要让孩子们有个过程,刚进入小学,孩子们会感到不适应,这是正常
的,每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总会感到不适应。所以说,在孩子们进入小学以前就要尽量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其实让孩子们喜欢学习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们喜欢上老师。喜欢学习和喜欢老师,就好像是人的手心和手背,是不可分割的。喜欢学习的孩子往往都是喜欢老师的,因为从老师那里可以得到很多的知识;又因为喜欢老师,而不想让老师失望,所以一定会努力学习。老师应该利用好这个特殊关系,把握好与学生之间的尺度,让学生善于主动与自己交流,一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
盲目超前性
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将小学的内容提前教授给幼儿,形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
那样幼儿在进入小学后难免会产生这样一些心理:入学感觉学习很简单,很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已经会了,就不认真听课,从而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不良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和能力,这时就会出现适应困难,学习“没后劲“等问题。每个阶段要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幼儿园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好幼儿的最基础的东西,虽然幼小衔接非常重要,但是不要忘记幼儿进入幼儿园的真正目的。所以说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将主要工作放到教授孩子应该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幼儿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逐步向小学倾向。
三、幼小衔接的对策
1、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
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应确立近、远期两个教育目标,近期目标为帮助儿童顺利过渡;远期目标为儿童一生的成长打下此阶段应有的全面素质基础。
在衔接中,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小学的主要任务是做好适应工作,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家长工作、做好组织工作等。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最重要的是建立幼小教育的平等合作关系,推行多方位的幼小衔接措施,包括加强有效沟通、协调幼小课程衔接、优化教师专业素养、搭建幼小衔接教研平台等。
依据衔接工作的规律,突出衔接原则
(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学校靠,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而是双方都向儿童靠。要彼此沟通,相互衔接,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共同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首先,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有组织地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教师适时介绍这些场所的作用,观摩小学生上课的情形、小学生如何摆放学习用具。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这些场所的作用,也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激起了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向往。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习,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幼小衔接不单是智育方面的衔接,还可以通过调整作息制度和环境布置培养幼儿的阅读书写能力、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能力来实现全面性的衔接。
(3)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指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衔接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在幼儿成长的每个年龄段确立分层目标,并在整个幼儿教育期逐渐完成。这样的渐进式衔接教育,当然可以取得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成果,但也存在目的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难以取得强化式的衔接教育效果。因此,在幼儿园末期生活中的突击衔接也是不可或缺的,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做好幼小衔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也是幼儿教师要认真探讨的问题,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更加深刻,也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深入思考,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