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我国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学前期是人生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恶习的危险时期,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积习难改,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验证以弥补的遗憾。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没有为孩子的行为习惯作约束,孩子也没有学会严格要求自己,沾染不好的习惯而很难改正,最终而酿成大祸而悔恨一生。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用鼓励的方法教育孩子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家人要统一标准,默契配合
幼儿园注重和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
结语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好的行为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坏的习惯,就会使孩子终生受害,相反,好的习惯就使孩子受益终生。
好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我国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学前期是人生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恶习的危险时期,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积习难改,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验证以弥补的遗憾。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没有为孩子的行为习惯作约束,孩子也没有学会严格要求自己,沾染不好的习惯而很难改正,最终而酿成大祸而悔恨一生。
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时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欧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中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前几天,婆婆过生日,几小家伙看到菜刚下来,激动的大叫:“我要吃这个!我要吃这个!”还有的直接把桌子转过来,伸手就要去抓菜。看到这一幕,我马上制止:“长辈还没有入座,要安静的等待,要等到长辈才能开餐。”话刚一落下,小家伙们就不愿意了:“我们都饿了呀!”我耐心的说道:“小孩子要有礼貌,尊重长辈才是好孩子!”小家伙们听完就乖乖坐下了。这第一次的教训不仅让孩子改掉了这个毛病,从那之后,她凡事都会事先让着别人。只有坚持:“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绝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
用鼓励的方法教育孩子
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凡是幼儿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给贴上小贴纸以示鼓励,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
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鼓励,挫折教育更不是一味的批评,没有了规则,就没有教育的尺度,教育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可能悖其道而行之。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用物质、用精神支刺激孩子,如果不加引导,孩子不知道被赏识的理由,或者理由理解偏差,不该赏识的地方被赏识,就会导致挫折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从而引发逆反心理。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而成人不知不觉间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喜欢玩手机,孩子就离不开电子产品;父母温柔不耐心,孩子也会好好说话,不乱发脾气。
在幼儿园,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比如: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下楼梯时左上右下、说话时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答应幼儿的事情都能做到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地坚持学习,长期坚持,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人要统一标准,默契配合
一天,我到朋友家做客,她的小孩刚放学,嚷着要看电视。妈妈说:“写完作业再看电视。”奶奶却说:“宝宝在学校已经很累了,看电视放松一下吧!”小孩子高兴的跳起来:“奶奶说可以看电视啦!”妈妈很无奈。这就是一个错误示范,没有统一的标准、规矩,孩子不知道听谁的或者哪一方才是正确的。爸爸妈妈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放松,孩子的良好行为没有坚持,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成人的意见不一致,也要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协商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另外还应该注意家长和老师的默契配合,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家长的积极配合,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与幼儿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为孩子的教育共同努力。
幼儿园注重和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
幼儿园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等。
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是指要求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即每天刷牙、洗脸、洗脚,知道饭前便后应该勤洗手,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在墙壁、桌子上乱刻乱画,不随地大小便等。
孩子饮食习惯的培养包括①正确使用餐具,独立的进餐。②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东张西望。③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将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如:站队时不能拥挤,不能大声喧哗,玩玩具时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而且玩完之后会把玩具摆放整齐,不能撕书,不破坏幼儿园的东西。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生活习惯。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我们都知道养成良好的习惯对自身是很有好处的,但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人并不是单纯地受理性分配,还要受自己思维和行为惯性的制约。所以,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帮助我们的孩子从小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