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师与幼儿沟通的重要桥梁。良好的美术教育不但有利于提升幼儿美术技能,还有利于其创造性的培养。对美术教育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进行详细分析,主要目的是为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过程中提供有效借鉴和参考。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艺术创造力的关键时期,此时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创造之大胆是成人所不及的,他们的创造潜能、审美和表现愿望在绘画过程中得以充分挖掘和展现。以下,将结合案例阐述如何在绘画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艺术创作。
【关键词】:美术教育;情感因素;创造性;鉴赏;绘画
一、引入游戏、激发创作热情。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游戏中有趣的情节和材料,激发幼儿的艺术创作热情。
例如,在小班“小汽车”主题活动中,教师将小汽车作为幼儿的绘画工具,并营造“开汽车”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将汽车“开”进颜料盒“加油”,让轮子蘸上颜料,再行驶上“马路”——画纸。幼儿重复玩着“开汽车”的游戏,看到彩色的轮胎印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渐渐地,幼儿开始从乱画线条转向有规则地进行线条创作,直线、格子线、圆圈线、螺旋线等在“开汽车”的过程中一一呈现。幼儿不断感受线条粗细、形式和色彩的变化,其创作欲望也被激发出来。
在中班“肥皂”主题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幼儿用吸管蘸上混有颜料的泡泡水,轻轻一吹,泡泡就印在画纸上了。在自由的创作过程中,幼儿将不同形状与色彩的泡泡进行组合,然后大胆添画。大圆和小圆挨在一起变成一只小鸡,小圆落在了大圆里变成了游泳圈……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通过吹泡泡游戏完美地呈现出来。
在大班“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中,教师从中国的剪纸、青花瓷、印染中寻找灵感,利用“七彩画园”的剪纸吧和青花瓷服装坊,给美术区域活动带来了新的景象。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意愿大胆探索和设计,随时将自己的灵感付诸于实践——孩子们把自己设计的“青花瓷”的服装穿戴在身上,展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花瓷秀。他们充分体验着美术创作的乐趣。
二、通过互动发挥想象、拓展幼儿创新空间
每个幼儿都蕴藏着极大的艺术创作潜能,教师作为绘画活动中的引导者,应该通过积极的师幼互动,引导幼儿发挥自身的艺术想象力。
教师可以运用适当的语言启发幼儿进行艺术想象。在中班绘画活动“圆圈变变变”中,幼儿在画纸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圆圈,教师“点拨”幼儿:“这些圆圈可以变成什么样子呢?”经过教师的提醒,幼儿意识到原来的画面比较单一,于是,有的幼儿为圆圈涂上了颜色,还有的幼儿通过不同方式的添画把圆圈变成了布娃娃。不倒翁,并添上背景,让画面的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教师还可以运用图片、视频、实物以及诗歌与幼儿进行互动,引导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图像。在中班绘画活动“画像”中,很多幼儿只是简单地画上来了人物的五官,并不知道如何运用色彩和图形表现人物的表情。教师利用童谣、图片和视频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大胆创作:“我给自己画张像,香蕉是我的眉毛,桂圆是我的眼睛,胡萝卜是我的鼻子,苹果是我的嘴巴,哇,这样的我真好看。”教师一边操作图片和视频,一边念童谣,一下子就激发了幼儿的想象,有的发现樱桃也可以表示小小的鼻子,有的说用切开的西瓜可以表示大大的嘴巴, 还有的想用橘子表示自己的眼睛。
教师用通俗、贴切的语言以及辅助工具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将幼儿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并且积极鼓励幼儿大胆进行美术创作,创造性地表现绘画活动的内容以及自己的主观感受。
三、提供材料促其表现
幼儿的艺术创作经验来自于材料的操作,丰富的材料能激发幼儿发现、探索与创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提供相应的绘画材料,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帮助幼儿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大胆创作和表现。
小班幼儿艺术表现水平低,教师可为他们提供大一些的画纸,便于其自由涂鸦,同时还要增加各类拓印工具,引导他们大胆表现。在小班“美丽的秋天”中,教师提供了棉签、印章、树叶、纸团、各类种子等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有的幼儿选择了棉签,用点画的方式表现出落叶的场景;有的幼儿选择纸团,用贴画的方式表现出秋天丰收的场景,有的幼儿选择叶子,完成了一幅幅树叶的贴画……
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绘画基础,而且往往有异想天开的创作“妙招”。因此,教师可提供各类便于操作的绘画工具,以及一些自然材料,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创作工具,表现艺术作品的特色。在绘画活动“会跳舞的绳子”中,教师提供了一些短绳,幼儿觉得短绳十分特别,一头粗、一头细。讲过一番摸索,幼儿发现短绳原来是非常好的绘画工具,他们用手捏住粗的一头,细的一头蘸上颜料,转动手腕在画纸上留下了一圈圈小圆点。用此方法,幼儿又画出了许多类似的图案,然后,它们用记号笔将小圆点圈进一条“连衣裙”里,一条美丽的“波点连衣裙”就出现了。
大班幼儿已经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描绘自己设想的图案,为此,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工具和材料,纸张要有厚有薄、有软有硬,工具要有干性(油画棒)、半干性工具(水彩笔)和湿性工具(毛笔),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主动选择并大胆使用,引导他们在操作中发现其中的差别和实际效果,让工具和材料充分为幼儿的个性化表现服务。
四、引入情感教育,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
与一般的说理性学科不同,幼儿美术教育全过程均需要情感教育的参与,情感体验是幼儿创造灵感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要积极引入情感教育,从幼儿的情感需求出发,主动参与了解幼儿情感世界,通过对教育情境中情感因素的利用,为幼儿积极创设出优越、丰富的审美环境,以便达到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的教育目的。例如,教师可向幼儿讲述一个温馨欢乐小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一位妈妈和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因为有了孩子的陪伴,妈妈的每一天都非常开心和快乐。教师讲述完毕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大家都非常爱自己的妈妈,那在你心中,妈妈的笑容是什么样子的呢?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画出自己心中认为的妈妈的笑脸。通过把妈妈这种情感因素融入到美术教育中,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
五、在分享和交流中提升经验
绘画活动的分享和交流既能进一步激发幼儿艺术创作的热情,又能帮助幼儿提升创作经验。因此,教师应该使分享活动伴随幼儿的整个创作过程,并给予及时的评价。
在分享和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用欣赏和肯定的眼光分析幼儿的绘画作品,引导幼儿表述作品的内容,并帮助幼儿从作品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创作经验。在绘画活动“动物狂欢节”中,一个幼儿在纸上画了一些不规则的线条和图形。教师虽然看了半天也没看出去表达了什么内容,但还是肯定了他作画的积极性,并请他分享作品的内容。他认真地指着线条说:“这是果树,上面有香蕉、苹果、葡萄,这些都是我们爱吃的水果。“动物狂欢节”我想请大家一起来摘果子。他的苗是生动而有趣,一下子把同伴们逗笑了。其他小朋友也受到启发,纷纷构想着“动物狂欢节”的场景。
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幼儿围绕绘画作品的内容进行同伴间的分享和交流,让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作品对比畅所欲言,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引发新思考、获得新知识、创造新方法,从而逐步提升艺术创造力。在大班活动“春天的风筝”活动中,一名幼儿用刮画的方式画了很多特别的“风筝”。教师拿起那名幼儿的画,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这幅画画的风筝漂亮吗?”只有几名幼儿觉得还不错,对此,那名作画的幼儿很不满意。经过一番学问,教师发现,原来很多幼儿并不了解这幅画的内容,于是去请作画的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他告诉大家:“我画了一个小朋友再抬头看风筝,风筝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像心形,有的像五角星,有的飞得高,是小小的;有的飞得低,所以比较大。”经过他的一番讲解,其他小朋友对他的绘画作品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幼儿说风筝的颜色很漂亮,还有的说人物画的很清楚,画面很干净等。也有些提出了建议,因为画纸很大,可以多画一些风筝,那就更漂亮了。在分享和交流过程中,孩子们都积累了绘画的经验和创作的经验。
分享和交流是幼儿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过程,使幼儿能够从同伴的绘画作品中发现好的创作方法。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幼儿一起用心地理解和体验绘画作品中价值,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帮会幼儿梳理自己的想法,并给予有足够时间对作品进行完善。
总而言之,幼儿绘画活动的真正价值是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幼儿的艺术创造力。为此,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选择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提供丰富的绘画材料等,加强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简单的互动和分享,培养其创作兴趣和能力,引导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进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