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认真分析了农村课程改革的有利因素:多数幼儿园都坐落在田野旁、山脚下,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优美的旅游景点和丰富的社区环境,都蕴涵着多种教育价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关键词] 农村 培养 创造能力
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地处荷藕和茨菇之乡——下舍幼儿园。这里空气清新,民风纯朴。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社区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育素材。如何合理地运用这些资源是我们这学期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 因地制宜地贯彻实施《纲要》精神,让广大农村孩子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对《纲要》的推进,经历了以下过程:
一、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活动中,教师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良好环境,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这样也就为幼儿自主参与探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幼儿生性好奇、好问、好玩、好动,这是他们或多或少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实践能力的表露。这时,教师只需利用好环境资源对幼儿创新活动的影响和支持,呵护稚嫩的创造幼苗,激发创造灵感,就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如在玩草编活动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稻草、剪刀、彩带等,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编出各种草制品。孩子们一下子对无用的稻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尝试创造新的草制品的制作。在幼儿了解和掌握方法后,为进一步提高对活动的兴趣,教师应及时为幼儿准备相应的材料。之后,听,一个小朋友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这条小蛇是我自己编的的。我还给它粘上了舌头,呢。”另一个小朋友大叫“啊!我成魔术师啦!变。”幼儿一旦对所接受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将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在不自觉中进行创造。
二、激发想象,促进幼儿创造活动的开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创造都是通过想象,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形象,这是创造活动开展的第一步。幼儿时期正是想象力发生和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而且创造性想象的能力也逐步发展起来。幼儿由于缺乏旧知识经验的束缚,想象会更大胆,更富有创新意识。想象力不仅包括幼儿对事物的联想能力,还包括他们对事物的幻想,这两者都是幼儿探索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正如心理学家考伯所述:“正是儿童期的幻想引发,才形成了以后所有创造性活动。”因此,促进幼儿创新教育的开展,想象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例如,在活动粘贴画中,教师在让幼儿了解了不同草质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大胆利用身边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大胆现象、创造,粘贴出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由此可见,想象力在创造性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只有激发了幼儿的想象,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操作、实践,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对于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幼儿来说,动作是他们思维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不失为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例如,我发给幼儿操作材料,想看看他们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我的这个活动设计启发了孩子们,他们有的粘、有的搓、有的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
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和基础,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各种事物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处于特定的问题情景中,从而会激发他们创造的动机和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正是幼儿园创造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创造教育=创造精神+实践能力",恰好对应着当前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内容,也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幼儿在编织活动中的操作与实践应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关键。
四、成果展评,体验创造乐趣
成果展评是幼儿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当然更是他们体验创造乐趣的过程。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教师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采用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分层主评等形式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对完成质量好的作品给予表扬,并引导幼儿谈一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对有进步的幼儿作品给予肯定,对其不足用商量的口吻、建议的方式提改进意见;尤其是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教师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彰,使幼儿的创造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逐渐树立创造的信心,并能主动地进行创造,从而更有效的培养创造能力。
五、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育
我们是一所农村幼儿园。我们既没有知识渊博的家长,又缺少能歌善舞的家长但我们的家长却有着独特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蕴藏在池塘的小鱼、小虾 里,蕴藏在田里的稻田里--尽管这些都是他们最普通的生活,但其中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就像一个个田野中的童话,深深的吸引孩子,于是,家中不用的稻草、麦秸杆、蒲等。孩子们都带到了幼儿园。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些家长却抱怨:(特别是农村集镇上的家长)今天要稻草,明天要麦秸杆,烦死了,要这些破东西干什么用?他们的抱怨往往是对教育的不明白,我想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帮他们弄明白。于是我给他们讲幼儿园教育纲要上提出”的“利用周围物质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教育探索的对象”的纲要精神。平时将带的东西原原本本、清清楚楚的写在通知上,随时与家长沟通,将教育的知识一点一点的渗透给家长。他们将带的东西的目的 弄清楚了家长理解了“生活就是教材”的深刻内涵。因此,他们的抱怨少了,配合的积极性高了我想我们 的家园合作之花不仅可以盛开在小朋友的心田,还会盛开在家长的心田的。
总之,合理地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朋友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明白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目的是促进农村幼儿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六、利用农村自然材料,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手工编织活动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特别是编织活动很受幼儿的喜爱。因为它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在我们农村幼儿园,就会有许多取之不尽的资源,如稻麦草,等。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收集运用这些有利资源进行加工或粘贴,就能创造出一幅一幅美丽的作品来。用稻草编草绳、蛇,扎动物等。看着这些运用农村常见的自然材料创造出来的作品,你会情不自禁的为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而感到惊叹! 他们的审美情趣。
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树立起乡土观、整合观,大胆的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这个迷人的艺术殿堂,就一定能够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利用较小的教育投资让幼儿获得较大的发展,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从实践中感悟,拓展儿童的学习空间
1、自然界中的材料引入园内,开展室内室内外游戏。开设编制坊幼儿尽情其中的乐趣。
2、充满童趣的草制品,通过利用各种稻草材料制作的每件稚拙的作品,都闪现着孩子的灵性与创造。
八、不断反思,自我调整中成长提高
指导方式: 变指导层的“告知”,为启发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亲自体验和感悟。
管理行为:资源调配,时间调整,评价方式的改革给教师的实践提供宽松的氛围。
教育行为:依据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还儿童自主学习的空间,儿童的发展是教师工作的起点和目标。
现在的孩子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他们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喜欢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就像杜威先生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本能的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惧来的特点。农村孩子也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对万物充满了好奇,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创造兴趣,让他们自己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简单的知识和技能,从而 “让孩子感知体验自然界与社会的真实,操作更加原始与开放的材料,在享受童年的快乐过程中,获得终生受益的品质”。我们追求的,正是在这种朴素的教育理念下的高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
未来学家奈比斯说“处于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最需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创造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每个幼儿都可能是小小“创造发明家”,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精心培育这些创造萌芽,在教学中时刻加强创造教育,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和行动者。并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幼儿去标新立异,努力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孔子劝学》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