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幼儿教师流动现状
(一)社会变迁与教师流动
目前随着城市发展的越来越迅速,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很多幼儿教师在进入农村学校教学之后,会发现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一点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据2016年有关农村幼儿 教师的调查发现,有超过40%的教师因为农村的落后,而选择离开农村教学。
(二)教育体制变迁与教师流动
师范教育体制变迁使本来受政 府重视的师范教育变得不受重视,免费师范教育的逐步消失使幼儿师范教育文档的学生不愿回农村教学, 甚至流向其他待遇较好的行业。在农村,大部分的民 办幼儿园都是个体性质的,这些农村的民办幼儿园因其盈利性质和自负盈亏的运转机制,使本就无编制的 幼儿教师的收入往往没有保障,更不用说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这会导致幼儿教师不愿全身心投入农村幼儿园的工作,并且在其中工作的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并没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他们往往是因 为暂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才会选择去幼儿园工作,一旦有更好的去处便会很快离开幼儿园。
(三)薪资报酬原因与教师流动
目前农村与城市的教师薪酬区别也越来越大,农村家长对于孩子的幼儿教育往往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认为幼儿园等这类幼儿教育的场所就是等同于托儿所。这个原因也就直接导致了接受幼儿教育的家长其实并不多,这对于农村发展幼儿教育也是不利的,导致了幼儿教育机构缺乏盈利的能力,也使得幼师的薪酬往往不够高。因为平均消费能力、当地工资收入水平等,使得农村幼师的薪酬处于较低的水平,由于目前信息传递的发达,在得知城市幼师的薪酬收入之后,他们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导致幼师的离职。
二、农村幼儿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教师社会认可度低
幼儿教师职业身份社会认可度低有其历史背景。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不是很久,虽然类似幼儿园的机构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其存在的主要作用是解放劳动力以利于生产活动的进行。新中国初期甚至是到了上世纪末,大多数的幼儿园得以实现的主要功能是“看孩子”。因此幼儿教师被认为是“保姆”是有因可循的,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教师专业性有所提高,从“保姆”升级为“高级保姆”,很大程度上依然没有作为专业教师被大众所接受。
(二)政府对幼儿教师职业身份专业性的认定制度不完善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长达几千年的集权统治造就了中国人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强大的向心力。得到集体认可的是正统的,得到国家保障的是安全的,有国家法律条文规定的是可信的。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起步较晚,缺乏刚性法律法规。具体到幼儿教师职业身份方面即是法定职业身份专业性不明确。
(三)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性要求高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对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随着科教事业的发展,人们整体知识水平有所提高,更看重教育对于孩子身心发展的作用。因此,对于教育起步阶段的幼儿园教育赋予很高的期望,必然对承担这一职责的幼儿教师提出高要求。认为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具备丰富的保教知识和能力以及很强的专业相关能力。尤其是幼儿家长,通常认为幼儿教师应该在生活方面对孩子照顾细致,同时也要教给孩子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孩子以后各方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普遍认可了学前教育的对于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并没有认可学前教育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幼儿教师的重要性。
三、减缓农村幼儿教师流动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制度上明确幼儿教师职业身份专业性
首先,完善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法律上明确幼儿教师职业身份的专业性。二是适度提高幼儿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一旦幼儿教师认证标准相应提高,一方面幼儿教师整体素质有所保证,从某种程度上提高外界对于幼儿教师资格专业性的认可,另一方面有助于幼儿教师资格证“含金量”提高,改善人们对幼儿教师职业身份专业性的看法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幼儿教师队伍。对于提高幼儿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可以规定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域各方面发展程度而有所不同。另外,近几年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受到人们普遍关注,通过政府统一考试获得教师编制也备受应届文档生的青睐。关键原因在于,通过考试和审核就可得到法定的职业身份。这也是推行幼儿教师资格制度,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角色专业性的可借鉴的有效途径。
2.增加幼儿教师入编机会
入编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意味着有保障,意味着被认可。如果能够采取相关措施增加幼儿教师入编的机会,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当然也要求规范幼儿教师入编制度,在提高稳定性的同时保证幼儿教师整体素质。
希望能从大多数幼儿教师的意愿出发,增加幼儿教师入编机会,能够从某种程度上缓和社会认可与幼儿教师自我认识上的冲突,即是有助于减少幼儿教师流动。同时可以为不同园所性质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提供均等的入编机会,有助于缩小不同性质不同步级别幼儿教师流动性的差异,利于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各地方政府立足本地实际制定实施幼儿教师相关制度
首先是不同城市来看,具体的政府作为大小,不同地域有所差异。应结合实际具体制定相关制度。发展相对较弱的地区,可以先从整体上加强对这方面的关注度,具体了解幼儿教师现有水平和具体需要等等,再依具体情况,实施行动。政府的行为是本地幼儿园行为的方向标,政府有所作为,创造好的政策氛围,幼儿园才能上行下效,重视在幼儿教师职业身份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制度投入,才能为幼儿教师职业身份专业化发展提供真正能够体会到的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幼儿园层面
幼儿园是幼儿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幼儿教师行为发生的主要地点,为促进幼儿教师合理流动,幼儿园层面的作用更为直接。因此幼儿园层面应积极采取措施,注重因人而异,考虑不同幼儿教师的具体条件,如年龄、教龄等,从管理、教学等多方面帮助幼儿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幼儿教师进行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和个人发展计划,使幼儿教师对于职业有明确的了解和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以及发展的方向。
1.严格幼儿园招聘制度,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提高
2.规范幼儿园工作分配制度,优化幼儿教师工作环境
3.完善评价奖励制度,引导幼儿教师发展方向
4.公平幼儿教师培养制度,提高幼儿教师工作热情
(三)幼儿教师自身层面
外界对于幼儿教师职业身份的认识之间的冲突、外界认识与幼儿教师自我认识之间的冲突以及幼儿教师自我认识的模糊是幼儿教师流动行为的主要推动力。提高幼儿教师社会认可、规范幼儿教师职业身份的专业性要求主要是从外界降低了影响幼儿教师流动的可能性。明确幼儿教师自我职业身份认识则是从个体内部减少流动的意愿。只有幼儿教师个体对职业身份有了明确科学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应对不同方面质疑的信心和能力,才能在专业发展方面走的更远。
四、结论
在政府层面,制度上明确幼儿教师职业身份专业性、增加幼儿教师入编机会、明确规定幼儿教师工资水平、各地方政府立足本地实际制定实施幼儿教师相关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在幼儿园层面,严格幼儿园招聘制度,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提高、规范幼儿园工作分配制度,优化幼儿教师工作环境、完善评价奖励制度,引导幼儿教师发展方向、公平幼儿教师培养制度,提高幼儿教师工作热情等。在幼儿教师自身层面,可以努力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自身对职业的热爱、树立一定的职业专业发展理想和目标等。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为提升农村的教育水平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