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教师流动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育长期以来面对的一个难点就是师资问题。幼儿教师不仅待遇低,而且社会地位低,幼儿教师承担着基础教育的责任,却未能享受到做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尊严。她们处于被严重边缘化的地位;她们的后顾之忧无法得到解决;她们的专业成长艰难,没有发展前途。由于存在着严重的生存问题,使得幼教机构留住优秀的幼儿教师。再加上地方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幼儿教育在师资的配置方面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幼儿教育师资数量少、水平低、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特别是队伍极不稳定。
近几年来,幼儿教师的流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幼儿教师之所以选择出去,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其工作、生活环境和寻求更好的机会。这种现象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幼儿教师骨干的流失,使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长期停滞不前,在岗幼儿教师负担加重,保教质量甚至还出现滑坡的现象。而且,流出幼儿教师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及和在职幼儿教师的联系,会引发新一轮的幼儿教师的流失,造成了地区普遍地缺少幼儿教师,优秀幼儿教师更是成为幼教机构中的一种稀缺品。
基于此,本研究围绕农村幼儿教师流动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找到目前农村幼儿教师流动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为提升农村的教育水平提供支持。
二、农村幼儿教师流动现状
(一)社会变迁与教师流动
目前随着城市发展的越来越迅速,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很多幼儿教师在进入农村学校教学之后,会发现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一点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据2016年有关农村幼儿 教师的调查发现,有超过40%的教师因为农村的落后,而选择离开农村教学。
(二)教育体制变迁与教师流动
师范教育体制变迁使本来受政 府重视的师范教育变得不受重视,免费师范教育的逐步消失使幼儿师范教育文档的学生不愿回农村教学, 甚至流向其他待遇较好的行业。在农村,大部分的民 办幼儿园都是个体性质的,这些农村的民办幼儿园因其盈利性质和自负盈亏的运转机制,使本就无编制的 幼儿教师的收入往往没有保障,更不用说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这会导致幼儿教师不愿全身心投入农村幼儿园的工作,并且在其中工作的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并没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他们往往是因 为暂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才会选择去幼儿园工作,一旦有更好的去处便会很快离开幼儿园。
(三)薪资报酬原因与教师流动
目前农村与城市的教师薪酬区别也越来越大,农村家长对于孩子的幼儿教育往往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认为幼儿园等这类幼儿教育的场所就是等同于托儿所。这个原因也就直接导致了接受幼儿教育的家长其实并不多,这对于农村发展幼儿教育也是不利的,导致了幼儿教育机构缺乏盈利的能力,也使得幼师的薪酬往往不够高。因为平均消费能力、当地工资收入水平等,使得农村幼师的薪酬处于较低的水平,由于目前信息传递的发达,在得知城市幼师的薪酬收入之后,他们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导致幼师的离职。
三、农村幼儿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教师社会认可度低
幼儿教师职业身份社会认可度低有其历史背景。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不是很久,虽然类似幼儿园的机构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其存在的主要作用是解放劳动力以利于生产活动的进行。新中国初期甚至是到了上世纪末,大多数的幼儿园得以实现的主要功能是“看孩子”。因此幼儿教师被认为是“保姆”是有因可循的,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教师专业性有所提高,从“保姆”升级为“高级保姆”,很大程度上依然没有作为专业教师被大众所接受。
(二)政府对幼儿教师职业身份专业性的认定制度不完善
1、幼儿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条件下,普遍对从业者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各类岗位的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彰显着社会该对岗位专业性的认可度。然而幼儿教师资格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没有真正意义上赋予幼儿教师职业角色权威性的支持。然而幼儿教师由于其活动对象的特殊性,确然是必须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专业性的。
2、编制类型较为复杂、编制名额少且相关制度较为混乱
据了解,目前一半左右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尤其是民办幼儿教师。公办园因办园主体不同其编制也有所不同。没有编制,或者由于编制制度不完善导致获取编制的可能性无法预期,使得幼儿教师认识中的稳定性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儿教师流动的倾向或行为。
3、独立的幼儿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尚未建立
现有幼儿教师职称评定是划归到幼儿教师职称评定之中的,从某中程度上造成一种错觉,幼儿教师是附属于幼儿教师之下的,因而幼儿教师在职业专业性和特殊性的自我认定上产生怀疑。另外,具体到不同城市主要是地方政府对幼儿教师资格制度落实程度不同。由于没有法律的强制力,落实到地方其实现程度和执行力度便产生差异,进一步导致地区差异,其中落实程度与地方政府的各方面投入程度有关。
四、减缓农村幼儿教师流动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制度上明确幼儿教师职业身份专业性
首先,完善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法律上明确幼儿教师职业身份的专业性。二是适度提高幼儿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一旦幼儿教师认证标准相应提高,一方面幼儿教师整体素质有所保证,从某种程度上提高外界对于幼儿教师资格专业性的认可,另一方面有助于幼儿教师资格证“含金量”提高,改善人们对幼儿教师职业身份专业性的看法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幼儿教师队伍。对于提高幼儿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可以规定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域各方面发展程度而有所不同。另外,近几年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受到人们普遍关注,通过政府统一考试获得教师编制也备受应届文档生的青睐。关键原因在于,通过考试和审核就可得到法定的职业身份。这也是推行幼儿教师资格制度,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角色专业性的可借鉴的有效途径。
2.增加幼儿教师入编机会
入编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意味着有保障,意味着被认可。如果能够采取相关措施增加幼儿教师入编的机会,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当然也要求规范幼儿教师入编制度,在提高稳定性的同时保证幼儿教师整体素质。
3.明确规定幼儿教师工资水平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中虽然明确指出“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但实际上,大部分幼儿教师并没有具体得到应有的待遇。且“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等规定伸缩性较大,因此,要真正实现幼儿教师工资水平的提高,需要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多关注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能够切实从幼儿教师需要出发,应积极落实这一规定,充分保证幼儿教师工资水平能够与其工作特点和工作付出相符合,以避免冲突的发生或者缓和冲突,从而增强幼儿教师职业身份认可度的提高,有效减少幼儿教师流动的可能性。
(二)幼儿园层面
1.严格幼儿园招聘制度,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提高
随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相关科学比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社会对于孩子发展的认识更为科学,而孩子全面健康是多方面的是具体而细微的,相应需要幼儿教师具备知识技能、思考学习以及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因此,严格幼儿园招聘制度,一方面要提高招聘的标准,丰富招聘的形式和内容,适当调整招聘的范围,另一方面要规范招聘制度,杜绝不合理招聘。从而保证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规范幼儿园工作分配制度,优化幼儿教师工作环境
让幼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不断学习,不断追求专业发展。还要明确幼儿园工作环境的创设制度。由于地域不同,各地各园幼儿园管理者对于工作环境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同。工作环境是幼儿教师愉快工作的基本保证之一。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工作环境影响到幼儿教师的流动行为和流动的意愿,因此应加强幼儿园的工作环境的管理规定。
3.完善评价奖励制度,引导幼儿教师发展方向
幼儿园评价奖励制度体现幼儿园管理者偏重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幼儿教师努力发展的方向。幼儿园如果对于努力专研、注重自我专业发展的幼儿教师给予较高认可和奖励,就有利于在幼儿园内形成积极学习、实现自我职业价值的氛围,对于全园幼儿教师整体专业发展的提高有利。
五、结论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和幼儿园的培训、管理和激励以及教师的自我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只要社会各界通力配合才能更好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幼儿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本研究围绕农村幼儿教师流动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找到目前农村幼儿教师流动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以下结论:
在政府层面,制度上明确幼儿教师职业身份专业性、增加幼儿教师入编机会、明确规定幼儿教师工资水平、各地方政府立足本地实际制定实施幼儿教师相关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在幼儿园层面,严格幼儿园招聘制度,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提高、规范幼儿园工作分配制度,优化幼儿教师工作环境、完善评价奖励制度,引导幼儿教师发展方向、公平幼儿教师培养制度,提高幼儿教师工作热情等。在幼儿教师自身层面,可以努力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自身对职业的热爱、树立一定的职业专业发展理想和目标等。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为提升农村的教育水平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