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专家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这一课题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主要内容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格的辅导,经过发展,已经构建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体系,使这项工作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班杜拉的“榜样法”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等。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指出,教师要在学生有了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去教;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记;要在学生明白行动规则的条件下再要求去做。其中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和探讨是热点,提出了大量的有关学习策略的思想和理论模型,可以作为教育实践研究的有益指导。但存在的不足是,缺乏从习惯培养角度来探讨学习策略的研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激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但对于学习策略的了解与掌握十分匮乏,几乎没有策略指导的意识和习惯。广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基本处于无指导状态,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动机缺乏等问题。由此可知,在理论的探讨与教育实践应用间仍然存在脱节的现象,表现为很多研究停留在理论探讨。而实践中的研究由于缺乏科研人员的指导仍停在经验总结的水平上,缺乏严谨的设计和科学的评估,难以形成有效的推广方案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行为习惯.以下是我对关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教师自我因素的管理
流畅性是指不断的地注意教学意义的连续性。流畅的教学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时说话的时间极少,并且能给学生一个注意信号。教师应该避免毫无过渡地从一个环节调到另一个环节,或从这个活动转到另一个活动,或者无端的停下来,思考下一个内容、翻找准备材料、或中断上课,这些都会产生课堂纪律问题。
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认真充分的备好教案,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学生如果被教师的教学所吸引,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认真自觉的学习。
二、对不同性质的问题行为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法
根据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可知,有些课堂问题行为不直接干扰课堂秩序,比如心不在焉、胡思乱想、乱涂乱画等,其行为没有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教师可以采取给与信号,暗示制止,合理安排和课后谈话等,以利于转变其行为。不宜突然疑问,因为没认真听讲肯定回答不出来,只能使学生当众出丑,更不宜当众指责。如果学生交头接耳,教师不一定要大声批评,不妨停下讲课,学生会察觉到自己的不对。这样,既让学生自行恢复学习,又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有利于课堂管理。对于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如有心不在焉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走近学生以此提醒他。不管何种方式,都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警觉性。
三、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和巩固课堂规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到因人施教,倾听学生,才能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都希望在学习中得到老师的夸奖,以教学实验中的盛大花园小学二年级(3)班为例,通过组织分组合作绘画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会合作,提高良性竞争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学习,竞争已扩展到人的一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增强学生的参与精神,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保守心理和自卑心理.还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竞争中产生成功感。同时,教师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更要让全体学生能够共同进步。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教师重视.实验教学中发现,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
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有针对性的进行团体学习辅导和个别学习辅导,搞好提优补差工作。
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是的,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活动,才能与学生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在平等、和谐、快乐、安全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展现出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学生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颖.因此,有人说:"课堂因差错而精彩"!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要打造专注的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发言之前,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并产生共鸣。
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犹如神经中枢,决定和制约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从内心相信每个学生都其所长,都有当好学生的愿望,以博大的胸怀、诚挚的热爱学生;其次,教师的关爱要贯穿在课上、课下、与学生日常交往接触的一切教学过程中;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神饱满、热情高涨、表情丰富,体现教育者的人格魅力,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
四、创设有效情境,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创设高效课堂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注意:
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写好小黑板,课上通过小黑板让学生看,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而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低年段学生以激励比赛方式最好,因为比赛可以激发小孩子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而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