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幼儿的入学年龄日渐减小。由原来的四周岁到现在的满三岁,就可以进入幼儿园小班接受有计划、有目的的学前教育。入园又是儿童生活的一个转折,对心理发展有着很明显的影响,所以家长应十分重视幼儿入园时的行为问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幼儿情绪,有针对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以使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正常、有序开展。但要想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必须对幼儿的行为有所了解,做好,本文从笔者个人的角度总结出一些建议:
一、关于选择幼儿园的几点建议
在谈如何选择幼儿园时,先说几句题外话,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后面的择园建议。
现在很多人把孩子上幼儿园称作“上学”,词语上的不经意可以反映了意识的偏差。幼儿园在本质上不是教育场所,是儿童托管所,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家长看孩子,保障孩子身体上的健康、安全。所以家长不要把早期教育任务太多地寄托给幼儿园。降低期待,会让选择变得更客观、理性。
但由于幼儿园是孩子由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个链接点,幼儿园的每一个老师、每一种生活又深刻影响着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发展,所以客观上它又肩负着教育的功能,就其教育影响力来说,重要性甚至超过大学。所以,教育功能虽然是幼儿园的附加值,却是考量一所幼儿园水平优劣的最重要参考依据。从这个层面来说,如何选择幼儿园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学前教育观的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这个“附加值”的高低和优劣。
(一)好幼儿园是一个“玩耍”的场所,而不是“上学”的场所
当下,这一条必须作为重点首先去考虑,因为有太多的幼儿园搞的貌似富于教育要素,实则变态畸形。
一所幼儿园不要求孩子们乖乖坐着听课,不需要孩子回家写书面作业,孩子没有被“学习”奴役,只有快乐的玩耍,那它至少是一所正常幼儿园。如果幼儿园能做到不仅让孩子充分而快乐地玩耍,而且在玩耍中注入了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很好地启迪孩子的智慧,它就是一所好幼儿园。
(二)好幼儿园一定有好做派,好做派是从招生开始让人感觉到的
我们对一所幼儿园的感觉往往是从它的招生工作开始。幼儿园的人文素养如何,招生方式往往能窥见端倪。这个特殊的片段,是展现办园者教育素养的特别窗口。正如企业家的素养就是企业文化一样,幼儿园管理者的素养,也正是幼儿园文化层次的反映。
(三)在安全的前提下,规则越少,越自由的幼儿园越好
现在,不少幼儿园给孩子制定了太多太滥的管理条例,令人吃惊。考察一所幼儿园如何,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孩子们在这里快乐不快乐。在安全的底线上,如果一定要为各种选择信息排序,依重要性,大致顺序是这样的:孩子快乐,愿意去幼儿园;老师素质良好,对孩子和蔼耐心,离家近,方便接送,硬件条件好,教具和图书丰富;名气较大,获得荣誉多, 这个排序体现的是摒弃虚荣和急功近利、儿童利益最大化的教育价值观。在具体生活中,需家长根据不同情况,综合权衡后做出判断。
二、如何解决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持续不断地反抗上幼儿园。这种情况不正常,背后一定有问题。要么幼儿园的管理本身有问题,要么家长无意间给孩子灌输了恐惧情绪,造成孩子对幼儿园的排斥。从家庭的角度,谈谈如何让孩子喜欢去幼儿园。
(一)以轻松愉快的态度回应孩子的脆弱
孩子初上幼儿园都难免哭闹,此时特别需要家长拿捏好自己的态度。既要关怀孩子,又不能纵容孩子的脆弱。
(二)关于幼儿园的一切言行都要正面
幼儿园很多细节,无论在哪个细节上,都应该和孩子进行正面交流,避免负面言行和不良暗示。
(三)不要把上幼儿园这件事搞成“任务”
有的家长一旦开始送孩子去幼儿园,就风雨无阻地坚持天天送,唯恐一天不送,就会把孩子惯坏了。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如果你的孩子真是那种给三分颜色就开染坊的人,那一定是他经常被当作一个不讲信用、没有分寸感、没有自尊心的人看待。须知孩子的天性都是有分寸感、有自尊的。这一点,在很多小朋友身上都可得到验证。
好办法总是可以这样四两拨千金,如果有些孩子总是“不听话”、“不懂事”,那多半是由于家长一直在某些问题上一昧使蛮力。所有的儿童都是天使,单纯友善,只要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运动脑筋,以教育智慧来解决问题,想要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也难。
三、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每个即将入园或刚刚入园的孩子都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克服焦虑,二是适应规则。帮孩子跨过这两个坎,就是帮孩子做好了入园的心理准备,这需要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如何让孩子不惧怕上幼儿园
唤起孩子对幼儿园的向往。
有一位家长,她利用人们”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这个心理,在孩子上幼儿园半年前,就开始有意无意地带孩子去幼儿园外面“窥视”。孩子非常羡慕里面的滑梯等各种娱乐设施,但是妈妈告诉孩子,现在还不能进去,要等到9月份才可以去。平时带孩子到亲戚朋友家时,如果看到幼儿园,也会让孩子从外面看看,引起孩子的向往,有时甚至会带着孩子进行参观。因为现在的幼儿园管理都很严,门卫看得紧,一般不允许外人随便进去。所以每次家长带孩子进幼儿园,都需要和门卫求情很长时间,但成功的次数却很少。这更让孩子觉得,幼儿园好难进,能进去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到6月份给孩子报名时,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去排队,让孩子看到,有多少小朋友都想进这个幼儿园,这样进一步激起孩子对上幼儿园这件事的兴趣。所以,终于盼到入园的那一天时,孩子简直可以说是迫不及待了。
能唤起孩子对幼儿园向往之情的办法很多,这需要大家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喜好来想办法。只要留心,办法总是有的。
当然,这件事要做得有分寸。有的家长为了吸引孩子进幼儿园,提前把幼儿园说得天花乱坠。如,幼儿园有很多玩具,有很多好吃的,老师像妈妈一样……待孩子进幼儿园后,发现不是家长讲的那个样子。一方面会因失望而不愿去幼儿园,另一方面不再信任家长,以后再讲多少去幼儿园的道理,都没用了。这是应该注意的。
(二)如何在入园前训练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在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上,宜不动声色,不宜张扬。
不少家长自从给孩子在幼儿园报名后,总是习惯性地把一切事情都跟上幼儿园联系起来,睡觉时说“按时上床睡觉,上了幼儿园就不能这样睡得太晚了”。吃饭时,“不能剩饭,到幼儿园剩饭的话,就要挨老师批评”。目的太张扬,反倒坏事,这些话会给孩子不良暗示,让他觉得幼儿园就是个限制和管束自己的地方。
在孩子入园前应教会他遵守规则,尽量让孩子学会自己大小便、吃饭、穿鞋子等。但训练最好做得不动声色,不要让孩子意识到你在训练他,一旦意识到,会引起孩子对事情本身的抵触,同时也会增加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感。比如平时家长天天给孩子喂饭,后来突然不喂了,告诉孩子要上幼儿园了,你要自己学习吃饭。习惯于家长喂饭的孩子,一般对自己吃饭这件事没有信心,也没有兴趣。还没上幼儿园就面临困难的任务,这很容易放大孩子对即将到来的幼儿园生活的焦虑感。
最好的训练是什么?是家长平时不包办。尤其到孩子快要上幼儿园时,家长更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把各种练习自理的机会留给孩子。
各种生活技能训练的道理都大同小异,基本原则是,在一切训练中,家长自己首先要有定力,不要一着急就去包办,还一边包办一边抱怨孩子。否则,除了降低孩子自己做事的兴趣,降低他的自信,别的没一点好处。
(三)如何克服分离焦虑
有位家长告诉我,她准备送女儿去幼儿园,孩子还没去,她的心已经揪成一团了。总是想象女儿离开妈妈时会如何撕心裂肺地哭,又担心孩子不适应幼儿园,能不能和小朋友处好,老师好不好,吃得如何,还有安全问题……可能是她和孩子讲这些时带出太多的焦虑,以至于后来一提幼儿园三个字,孩子马上就哭着说不上幼儿园。
要孩子不害怕去幼儿园,很多时候不是去给孩子做工作,而是要解决家长自己焦虑情绪。这个家长的焦虑,让我想到另一个家长,她在第一次带孩子去打针时,孩子还没大哭,她自己居然心疼地先哭起来,结果是直接把孩子吓住了,此后每次打针,孩子总是拼了命地反抗。
孩子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是痛苦。面对这些问题,家长应首先给孩子树一个好榜样,而不是无克制地释放情绪。一个不理性不克制的家长,只会给孩子制造更严重的心理负担,却不能教会他理性和克制。
(四)如何教孩子适应规则
所谓的“适应”问题,就是要孩子学会服从幼儿园的统一安排和各种规则。我当然反对幼儿园对孩子们制定太多规则,但适应的规则肯定是需要的,也是必须要孩子学会遵守的,所以上幼儿园第一步是要让孩子认识“规则”,遵守规则。
(五)新生入园十三忌
家长的工作对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入园的过程中,我们许多家长朋友往往无所适从,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能够顺利适应,可是结果却事与愿违,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家长需了解的新生入园的十三忌:
一忌:一味妥协,今天送不下,明天送
二忌:送两天,歇一天
三忌:孩子哭,我也哭
四忌:“我在外面等着你!”“我去给你拿件毛衣来!”
五忌:“别哭,我第一个来接你!”
六忌:“再哭,再哭了就不接你了!”
七忌:“孩子哭了,我多和孩子呆一会就好了!”
八忌:“不许哭!”
九忌:喂完饭再走
十忌:窗子外面看一看
十一忌:“有小朋友打你吗?”“老师凶你吗?”
十二忌:在家一定要好好补
十三忌:休息的时候无节制
儿童成长中,总会有一个又一个困难出现在他们面前。家长应客观陈述这引起事情的真相,不夸张困难和痛苦,也不过分美化客观事实,更不能采用瞒骗的方式。要尽量实事求是地引导孩子坦然面对,这样才能培养他们接受困难、适应生活的勇气和能力。上幼儿园不是孩子成长中的孤立事件,它是整个教育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对孩子后面的成长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