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国时期学前课程发展的背景与改革动因
大量书籍有过相关记载:“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学前教育的传统,学前教育主要以封建家庭教育为基本形式,教育内容主要为封建礼教及简单的识字教育等,教育形式也非常沉闷刻板。清末出现了幼稚园性质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一一蒙养院,但并不单独设立,而是附设于育婴堂、敬节堂内,其教师称作“保姆”,由育婴堂、敬节堂内的乳媪、节妇训练而成。”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国际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学前教育飞速发展的时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前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是民国十六年以后各地幼稚园数量大增。学前教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几种不同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也建立起来。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一味抄袭外国的教育方式,治标不治本等。针对当时中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一些教育家通过大量的调查与实验研究,开始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掀起了改革的热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32年颁布的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课程标准,是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先进的学前教育思想而制定的。它使中国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产生了质的飞跃,对以后中国的幼稚园课程发展影响至深。
(一)向日本学习
在1912-1919年期间,日本的学前教育思想和课程体系就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其中主要途径有三个,分别是:一是国家派留学生到日本学习该领域的先进知识理念;二是国家派代表团到日本进行考察访问;三是戊戌变法后逃亡到日本的维新家的宣传和演讲。而这一时期课程的模式、教材、教法都是全部模仿照搬日本的,内容依旧是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尽管如此,该模式还是促进了中国学前教育的社会化,引发了国人学者对学前教育的思考和反省,不得不说在我国学前教育改革路上也是一个有效的刺激方式。
1.向日本学习时期的进步体现
(1)课程的计划性、系统性增强
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学前教育相比,民国初期的学前教育第一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目的、内容、方法、设备等做了明确规定。“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使学前教育课程第一次有了制度的依据与保障。
(2)逐步摆脱封建主义束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增强。
民初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如课程目的方面,第一次将“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达”作为目的之一,一改之前将儿童作为成人的附属品,儿童教育为的是成人而不是儿童自己的历史传统,显示了教育者也已注意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能从儿童自身发展角度来考虑课程。在课程教法和内容方面也初步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如教法指出“须与其身心发达之度相副,不得授以难解事项及令操过度之业务”;第一次将游戏、唱歌等列入课程内容则同样是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体现。
2.向日本学习的弊端体现
(1)课程严重抄袭日本,不符合国情
由于抄袭而导致日本式幼稚园课程过于机械,课程内容小学化,不符和幼儿身心特点,效果差;教会式幼稚园宗教色彩浓厚,严重违背了中国的教育宗旨,不符合中国国情;即使是普通幼稚园也受外国影响太甚,教材教法都引自外国,虽注入了先进性与科学性,但却忽视了民族性。
(2)课程设置重形式、少变化,缺乏科学性
普通幼稚园的课程当时受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课程思想影响较大,多采二者之教法、恩物与教具。福禄贝尔将游戏、手工、唱歌、舞蹈、故事等引进幼稚园,目的在于使孩子能自由、有生气。蒙台梭利教育法之初衷也在于给孩子以自由。然而后来幼稚教师竞忘记了二者的初衷,只注重了教育的形式,而把教育的过程弄的非常呆板,沉闷。如陈鹤琴就曾指出:“小孩子的一举一动差不多都要受教师的指挥,唱什么歌,玩什么游戏,讲什么故事,做什么手工,都是教师的意思。到了玩积木的时候,各小孩子拿一盒积木放在桌上:教师说‘一’,大家把手放在盒上;说‘二’大家把积木倒出来,教师又说‘搭牌楼’,大家都搭牌楼……”。本来应该充满生气的幼稚园如此便成为了幼稚监狱。像这种的幼稚教育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事不科学的儿童教育。
(二)向美国学习
约从1919至1926年,学前教育课程发展进入美国课程模式阶段。课程模式的这种转变是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与美国传教士蓄谋已久的计划和长期努力分不开。这一影响结果同样体现在这一时期相关的教育法规中。与日本课程模式相比,美国课程模式在课程内容、教材教法方面比较注重科学性,体现了课程发展的巨大进步,但其课程目的和宗旨却严重背离我国民族性,幼稚园设备也较精巧奢华,不符和我国当时社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
西方教会在华办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华代理人和使中国基督化。学前教育的宗旨自然也离不开这个总目标,尤其重视对幼儿心灵的熏陶,使其接受基督精神,因此幼稚园内课程宗教色彩浓厚。张雪门曾这样描述教会幼稚园儿童的活动:“在一小时动作以后茶点之前,儿童们一定要闭一会儿眼睛,他们的小嘴一定还要唱一首祷告的歌曲;早晨相见,放学,话别,‘上帝祝福’诗一样的调子,全从舌端跳到恬静的空中,飘荡在这边那边。”
教会幼稚园一般注意教室、环境的布置,给孩子们清洁、美观、舒适的感觉。孩子们用的桌椅也比较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活动内容比较丰富、活动形式比较生动活泼,能引起儿童兴趣。以1920年由美国传教士黎曼顿开办的上海崇德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为例,幼儿的主要活动有:朝会(清洁检查)、作业(恩物、美术、工艺)、游戏、静息、音乐、故事(儿歌、故事表演)、识字、点心。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本土化
实用主义杜威认为“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主张教育要从儿童自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自身的活动作为教育过程的中心。设计教学法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根据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设计的。设计教学法“要求废除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摈弃教科书,不受学科限制,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负责实行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从民国初年开始被介绍入中国,1911至1921年期间杜威又应邀来华讲学,掀起了宣传实用主义教育的高潮。
此后我国的学前教育活动以及学前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等都曾受到其思想的深刻影响。如创办于1919年的南京高等师范附小幼稚园,园址命名为“杜威院”,幼稚园课程内容也取材于幼儿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经验里最切实的材料;后来的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教育家们关于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中无不强调注重儿童的经验。这些足以说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对当时学前教育界最具震撼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