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如今,更多学前教育理念与课程模式传入我国。由于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比我们国家要早很多年,而且在较为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其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比我国先进一些。当前,正在经历第四次学习国外教育思想浪潮的我们,包括很多学前教育方面的专家,尤其是在一线的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园长,都希望能吸取国外学前教育思想、课程的精髓来更好的促进我国幼儿的发展,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事实也证明,我们在吸收、借鉴国外教育思想之后,收获很大,不管是在教育观念还是教学实践,都与世界接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瑞吉欧课程、高瞻课程等,我国的学前教育专家、一线工作者等都在努力地结合本国、本地区、本园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在不断地发展着本土的学前教育。我国目前引进的外国学前教育思想较多的就是蒙台梭利课程和高瞻课程,对这两个课程的研究也是最多的,如对蒙台梭利本土化教学法的探究等。因此,学习国外仍是我们发展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以下是我对以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为个案关于民国时期外国学前教育思想本土化改造的几点看法:
一、全面辩证把握外国学前教育理论
引进外国学前教育理论首先应当做的就是要对其理论精髓进行地把握,正确看待其优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我们之所以要引进,就是因为其理论的先进,更符合当前儿童与社会的需要。但必须要明确的就是,外国学前教育理论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必须要全面辩证把握外国学前教育理论。
陈鹤琴在吸收与借鉴欧美先进教育思想时,首先做的就是掌握其理论的精髓所在。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国外的理论,陈鹤琴于1914年开始了他为期五年的留学生活,到理论形成的国家亲自感受其魅力所在。陈鹤琴在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时,师从杜威的学生克伯屈,使得他有机会与实用主义思想的倡导者沟通、交流、学习。正是得力于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才能在后期的教育改革当中游刃有余。但面对外国先进的理论,他并没有全盘吸收,而是看到了其中的不足从而加以改造。如他在借鉴蒙台梭利教学法时,吸收了其“工作”的思想,同时也指出了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儿童自由发挥的弊端。
因此,我们在引进与改造外国学前教育理论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熟知其理论的内涵、要点及教学原则,夯实理论的根基。想要做到这一点,仅通过几节培训课是做不到的。要做到全面的了解,就要对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要素等都有所了解,明白其文化差异。也要从细节之处看精髓所在,做到对理论的全面了解。
其次要做到的就是正确看待理论的不足之处。在引进、改造的过程当中,不能被其优点、先进之处蒙蔽双眼,缩小其弊端。应当在实践中努力发现其弊端,并进行改造,避免其造成不良影响。夯实理论基础,正视优缺点的存在是我们对其改造的前提,更是实现吸收借鉴、达到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目的的基础。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研究思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加强。在这样的趋势下,脱离全球化的教育趋势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是不明智的。这就要求不管是学前教育专家还是一线的幼儿教师,还是幼儿的家长,都应具有全球化的意识。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随波逐流、毫无思考地全部接受,要吸取民国时期“外国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教训,在坚持全球化视角的同时要有本土化的意识,使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具有民族特色。
陈鹤琴在“活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教育理论的出现保持着敏感性,努力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用世界性的、时代性的眼光审视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深刻洞察我国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与儿童的发展特点,扎根于中国大地,反思弊端出现的根本原因,不遗余力解决问题。
因此,在当下这个信息传播速度巨快、全球化来势汹汹的社会中,要做好学前教育,就必须坚持全球化视角和本土化研究思路相统一。我们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要有开放的意识,有勇气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也要深深扎根于本土教育的实践,将引进的教育理论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理念,为新时期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增添新鲜血液。
三、立足科学实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做好一件事,就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实际,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实践,当前外国学前教育思想本土化改造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注重进行科学的实验研究,有的学者指出“缺乏对自己的研究方法的认识,这是学前教育理论水平低下,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大量的儿童发展理论与教育理论的引入,若只是一味地追求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材教具的相同,是不能做好本土化改造的。
陈鹤琴在回国后的教育活动中,就特别科学地实验研究。在美国留学的他,早已体会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他曾说“最重要的不是许许多多死的知识,乃是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精神。”陈鹤琴指出,实验是最接近真理的方法。因此,他在回国后,将实验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在学前教育本土化探索的过程中,他有着无私的奉献精神,将自己园舍的一部分拿出来开办幼稚园,终身献于教育事业;有着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将自己的长子作为实验对象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开创了个案心理研究;还在自己建的幼稚园中,进行本土化的教育实践;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建立江西幼稚师范学校时,由于经费不足,陈鹤琴就亲自带着学生上山砍树、开荒地、建教室等。扎根于中国土地的科学实验,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形成的关键因素。
由此可见,在对外国学前教育思想本土化改造的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本土化实验至关重要。教育者们在引进、改造的过程中要有发散性的思维,在对教育理念有深刻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儿童发展的兴趣、需要与实际水平,立足于实验研究,用实践来探索合理的学前教育模式。
四、从本土问题出发进行改造创新
引进外国学前教育思想、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最终目的则是改革我国的幼教事业,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所以在引进先进的教育理论时要充分考虑我国学前教育的实情,针对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活教育”理论形成的过程中,陈鹤琴对我国当时的国情与学前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了解、调查,并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总结了九点我国当时存在的弊端,分别为科学不及人,多驼背,自私心太重,不讲卫生,文盲太多,穷困重重,给疾病包围着,死一般的教育和知行脱节。并且,陈鹤琴在指出“外国化”幼稚园教育存在严重的弊端后,还指出我国自己兴办的幼稚园也存在四种弊端。看到诸多教育弊端后,陈鹤琴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将这些实际问题与教育理论的改造结合起来,形成了专门针对我国国情与儿童的教育理论——“活教育”理论。
因此,当前引进外国教育思想时,必须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基础,致力于解决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目前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因此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财力、物力与人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不管是“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都严重落后于城市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地区发展快速、资源众多,西部地区发展缓慢,等。这些问题都在限制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在引进与改造外国学前教育思想时,要带有针对性,从本土化问题出发,对学前教育理论有所创新。
总之,在引进外国学前教育思想进行本土化改造时,应当借鉴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形成的过程,夯实理论根基,在吸收其理论精髓的同时也要直面其缺点;要坚持全球化视角,具有开放的意识,同时也要考虑本土实情;还要建构科学、合适的研究方法,将西方先进理论为我所用;最后必须要从本土化的问题出发,使得教育理论具有针对性,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实验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