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是针对在正式进入小学前的学习教育阶段,为他们进入小学尽快适应学校生活而做准备,其教育研究对象是一般年龄为0~6岁的幼儿。文化教育机构在我国古代就有设立,对其关注的程度也是相当地高,再加上改革开放的实行,对科学教育越来越重视,综合来看,根据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原有的基础以及社会及国家的关注程度,学前教育研究在我国起步并不晚。学前教育是针对幼儿,即使他们还小,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幼儿的人格与个性,在这个前提下,来培养与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以及启发幼儿对艺术的感知力。那么,我国学前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又将如何让解决呢?这个问题本文将做出分析。
我国学前教育及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所以,对孩子教育的理念也有了变化。现在,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以及现代物质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这个世界对科技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现在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就更高,学前教育是以后入学教育的基础,也是养成良好习惯以及培养良好性格的最关键的时期。现如今,学前教育也面临着教育改革的问题,因此,下面介绍我国学前教育所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学前教育的模式比较单一
0~6岁的孩子正是他们天真活泼,爱闹爱玩的时期,这也是他们的天性,最是充满童真童趣的阶段,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产生的好奇也越来越大,遇到问题都爱问个“为什么”,在幼儿的脑袋里全是些对他们来说陌生世界的无限幻想与憧憬,他们有创造的天赋。但是在现在的学前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
虽然是课堂教育模式,但是与正式的入学教育还是有差别的,应该顺着孩子们的天性来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教育,在这个阶段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塑造良好的性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然而,现在的教育模式却与之背道而驰,每天一堂堂的课要上,在课堂上,总是老师喋喋不休地灌输式的教育,以及对于所学知识强迫式的反复练习,加强记忆。在这种呆板式的教育模式下,幼儿就会丧失求知的主动权,再加上这样的上课模式是沉闷缺乏,缺乏气味的,他们始终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此以往,就会磨灭孩子主动求知的欲望,也会让他们逐渐失去创造力。
这样培育出来的孩子,确实是有良好生活学习习惯且乖乖听话的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们天真烂漫的个性被扼杀,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逐渐减退,成了墨守成规的乖孩子,这样的教育后果就是,孩子早熟,懂事早,向成熟趋近。所以,要改变现在的教育模式是迫在眉睫的。
我国的学前教育偏离了最初的教育目的。
在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一般是幼儿园为主,也是最普遍常见的,其最基本的目的是保育与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建设良好环境的幼儿园,能够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面对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许都很高,所以,现在我国的幼儿园都是以学习为主要目的而存在了,这样就偏离了学前教育的最初的目的。
现在,孩子在幼儿园所待的时间太长,当然,这也是迫于无奈,在经济压力大的情况下,父母一般都在外面工作,无暇照顾孩子。但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就是需要有充裕的时间去感受父母对他们的呵护与教育,幼儿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快速接受的时期,需要在父母的陪伴下去学习,去玩耍。然而,现在孩子的学前教育一上就是三四年,他们过早的被送进幼儿园,过早的与父母分开,这样做是剥夺了他们享受父母的爱的权利,也丧失了他们原有的童真。
二、对我国教育模式优化的建议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我国学前教育模式单一,可以借鉴国外的学前教育模式。
针对教育模式单一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很有名的蒙台梭瑞教育模式。首先,要把幼儿园营造成温馨、美好的有家一样温暖的环境,在幼儿的学习生活和教育中要以幼儿为主体,以他们的天性与意愿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向,他们可以像在家里一样自由,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引导小一点孩子一起玩游戏、学习和生活,也就是采取混班制,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照顾其他人,并做好榜样。
在对孩子进行学习教育时,要让孩子主动去学习,在遇到问题时,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当然,这些问题都是要在幼儿能解决的范围之内的,这样不但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独立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培养生活习惯上,自己玩过的玩具、学习用品以及桌椅和教室卫生都要求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完成打扫,从而养成讲卫生,自己主动承担责任的好习惯。
这些教育方法都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还能养成健康的性格。如果在此期间出现任何错误与问题,老师只需要做引导就行,不能代替孩子自己完成。
培养孩子的兴趣,有兴趣向更深层次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性格,有自己特别的兴趣爱好与习惯,所以,要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而不是传统方式的“统一标准”,每个孩子都一样对待,应该发现每个孩子的兴趣,并根据这个兴趣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
幼儿对于生动形象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所以,老师可以以讲故事为主,大人觉得索然无味的故事,孩子们对它们却非常感兴趣,里面生动形象的情节可以带动他们的思维,随着故事的发展一起思考,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对故事主人公的人物性格的探讨,要孩子们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这个主人公,你会怎么做?让孩子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明辨是非,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3)采取边游戏边教育的模式,让孩子保持愉快健康的心情。
爱玩爱闹是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教育模式就是将学习教育的目标与游戏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游戏化的教育模式。
幼儿对于游戏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了学习,基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将学习内容融入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主动去学习,并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也是对孩子思维模式的一种训练,这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不再受到灌输式教育对幼儿天性的扼杀,也不受获取知识的途径的束缚,让孩子快乐、自由、健康的在学前教育中塑造良好的自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学前教育模式的改善的方法不仅只有这些,还有更多的方法可以尝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保存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通过自己的视角去观察、感知这个世界,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要多借鉴好的案例,取长补短,争取能早日使学前教育走向规范化、系统化、成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