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健康指出,开展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作为活动的载体,运动器材可以引发幼儿进行活动的愿望,并产生积极的活动行为,器材引起的活动方法越多,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得到的锻炼也就越全面。因此,体育器材的投放是体育活动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活动的质量。从去年六月开始,我园开展了“循环体育活动器材开发与运用”的课题研究。一年的时间里,在原有循环体育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对循环体育活动的器材进行了开发研究。经过大家的研究与制作,目前已有部分器材投入使用,在体育循环活动中起到了激发幼儿兴趣,吸引幼儿参与,帮助幼儿达到一定的锻炼目的的重要作用,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循环体育活动器材开发”需完善的方面
我园的体育循环器械开发涉及各个领域,如走跑类的辅助器材饮料罐、拉小车、高跷等,跳跃类的器材有跳高器,攀爬类的有攀爬墙,投掷类的有沙包、布伞等,各类器材丰富了很多。但是作为一项大型的集体体育活动,在组织过程中有些方面有待完善:
(一)参与幼儿较多,“循环点”不够多,容易形成等待现象;
(二)各类器材设计的层次性还不够,不能充分体现对于不同能力的幼儿的锻炼;
(三)小班循环活动中,相对于部分年龄较小,能力较弱的幼儿在活动中需老师的帮助较多,对于其他幼儿的表现关注较少。
二、在体育循环活动中采取的新策略。
(一)由点到面,体育循环器材设置区域化
目前,我园的体育循环活动按照跑——攀爬——平衡——跳跃——力量的基本路线进行运动,各个体育器械形成了一个一个的点,每个点基本就一种器械。如攀爬——自制的攀爬墙,平衡——平衡木,跳跃——自制跳高器,从运动效果上看,每个器械间隔开一定的距离,有跑动和流动,但是,参与活动幼儿较多时,幼儿会形成等待,而且在同样时间内,可供幼儿选择的器材显得单一一些。设想,能否全局考虑我园的外部环境,因地制宜地把各种不同的场地先制成蓝图,再用分割的方法规划出不同的运动区域,投放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中充分地自由结伴、自选内容、自主活动。如将活动区划分为跳跃区、攀登区、投掷区、钻爬区等,平衡区、球类区、综合活动区等,在每个区域内,循环器材不再只是单一的,而是根据每个活动区域的运动特点,创设更多的器材,以达到更为丰富的运动效果和体验。以跳跃为例,目前的跳跃器械只有利用跳高器进行行进式跨越,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幼儿园教材——体育》中要求,大班跳跃动作要求包括:原地纵跳触物(物体距离幼儿高举的手指尖为20——25厘米),双脚立定跳远(距离不少于40厘米),练习助跑跳过不少于宽50厘米的平行线,练习单脚跳,跳绳。所以,目前的器材设置还不够丰富,如能因地制宜的设置各种活动区域,再根据运动要求设置多种多样的运动器械,这样,由点到面,材料更丰富,自然会减少等待,达到更加全面的运动效果。此外,各区内应相应地提供多种多样的辅助材料,供幼儿活动时自由选择,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新能力。如果能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亲自参与活动材料的制作或活动环境的创设,那对幼儿的发展则更具有价值。
(二)由易到难,循环活动器材设计层次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同龄幼儿间在身高等体表特征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我们普遍认同的。那么,任何一种体育器材在集体活动中都承担着面对全体幼儿的任务,如果它只能满足一部分幼儿的运动需求,对于另一部分尤其是能力相对弱的幼儿,不能完全在体育循环活动中获得成功感,显然这是与纲要的精神是相悖的。目前,我园的体育循环活动在跳高器的设计方面考虑到了这一点,但其他类型的器械还需在这方面多加考虑,如平衡木,所有幼儿都是走或跑过去,如果设计层次化,可以设置两条不同的曲度和难度的平衡木,一条无任何障碍,适合刚刚走稳平衡木的幼儿,另一边可以把两条平衡木摆成曲线,平衡木旁放置一些方便手拿的物品,小桶,小花均可,过平衡木时可以一起带过去,增加一些难度。根据这个原则,每种体育循环中的器械都在层次化上进行设计,考虑到幼儿年龄、能力以及兴趣的差异,能吸引不同特点的幼儿参与活动,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幼儿活动的需要,有助于幼儿体能的不断发展。
三、由大带小,混龄参与促进
目前,小班的幼儿循环活动在班内进行。由于年龄小,在平衡木等有一定难度的器械活动时,老师需要照顾能力较弱的幼儿,对于其他幼儿的关注和保护就会减少。从我园现在进行的晨间活动上看,由于是混龄进行,打破级组和班级界限,年龄小的幼儿又喜欢模仿,在大孩子的带动下,能够大胆一些,勇敢一些,更快的参与到运动情境中,情绪更加地高涨,而运动技能也更快的掌握。迁移这个经验,可以应用到体育循环活动中,只是在器材准备方面要更充足些,才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运动需要。
适宜发展的课程不仅应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还应注意到幼儿个人的不同需要,兴趣及发展水平,我们应该创设有利于幼儿展现其主体性的机会与条件,通过幼儿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促进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