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可使幼儿接触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开阔他们的音乐眼界,丰富音乐经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并初步发展感知、理解、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我们通过语言导入法、视听结合法、对比欣赏法、鼓励幼儿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鼓励幼儿用面部表情表达对音乐的表现等方法引导幼儿欣赏音乐,最终幼儿不但喜欢上了音乐,而且在音乐的熏陶下自制力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锻炼,音乐的感受能力得到了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得到了巩固,幼儿的思维开拓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在其他活动中同样学会了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考虑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生感情更融洽了。
[关键词] 幼儿 音乐欣赏 方法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欣赏,一般是指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可使幼儿接触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开阔他们的音乐眼界,丰富音乐经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并初步发展起感知、理解、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包括唱歌、舞蹈、律动、节奏乐和音乐欣赏几部分。但是在日常的音乐活动中,唱歌、舞蹈和打击乐的教学比较丰富,集体的音乐欣赏活动往往容易被忽略,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内容。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阶段是音乐感受能力,特别是听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应通过各种综合性艺术活动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可见音乐欣赏活动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幼儿欣赏音乐, 通过欣赏音乐激发情感、开启智力,与音乐交朋友,让幼儿的人生之旅丰富多彩。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大方居幼儿园中一班全体幼儿,共26名,其中男孩15名,女孩11名,上学期,在艺术领域——美术活动中他们能够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经常用绘画、捏泥、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表现自己的所见以及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大胆创造。但在音乐活动这一方面,班级幼儿兴趣不是十分浓厚,对于音乐的表现也较少。
(二)研究方法:语言导入法、视听结合法、对比欣赏法、鼓励幼儿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鼓励幼儿用面部表情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三)研究过程:以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一学期,在这一学期积极开展的各种音乐活动,保证每周开展两次音乐欣赏活动,并开展观察记录,通过以上形式来积累相关资料,最后结合对班级幼儿的观察进行汇总、分析、反思与总结。
三、幼儿音乐欣赏的有效方法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本身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但它对3—6岁的幼儿来说,又是十分的必要。因此,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一定要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来引导幼儿渐渐地能感受、理解音乐。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有效的方法,逐步提高幼儿对欣赏音乐的兴趣。
(一)方法一:语言导入法
语言导入法是音乐欣赏活动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即:老师用一段富于引导的抒情语言或编一个具有引导意义的故事,用来引起幼儿对音乐欣赏内容的兴趣。既能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又能将幼儿带入音乐情节之中,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例如:欣赏《小乌鸦爱妈妈》时,教师将这段音乐作品编成了一个故事,是关于乌鸦妈妈是怎样含辛茹苦的把小乌鸦养育大的故事。当幼儿在欣赏前听了这个故事之后,立刻被故事中乌鸦妈妈的慈爱吸引住了,仿佛看到了乌鸦妈妈从遥远的地方叼来了虫子,正一口一口的喂到小乌鸦嘴里。幼儿们这时关心的就是小乌鸦到底给妈妈找到虫子了吗?在教师讲述故事的引导下,幼儿们很自然地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寻找音乐中的重音、轻音变化。又例如:欣赏《雪绒花》时,这是关于下雪的时候,一群可爱的孩子在雪地上接雪花、欣赏雪景的故事。幼儿听了教师的讲述后,教师就请幼儿想一想以前下雪的时候,你是怎么玩的,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带着问题就去寻找音乐的变化。教师这种方法使幼儿不仅对音乐有了解,还渐渐的对音乐感兴趣,喜欢上音乐。
(二)方法二:视听结合法
视听结合法是指在给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带来一定困难时,这时可以加入一些视、听觉方面的教具。如:VCD音乐光盘、画、头饰、玩具、课件等。采用视听觉的辅助,给幼儿感受音乐旋律、节奏带来很大的帮助。例如:我在上一节欣赏课----京歌《唱脸谱》的时候,由于选材来自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京味歌曲,使幼儿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我就从网上下载了VCD视频供幼儿欣赏,尤其是播放多媒体动画《唱脸谱》时,幼儿看到其中光怪陆离的脸谱,听到铿锵有力的锣鼓,立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来看,多媒体动画《唱脸谱》的使用非常必要,因为幼儿是具体形象思维,一些形象动感、色彩鲜艳的音像制品更容易吸引他们。幼儿不停的在说:“老师,再放一遍,太好听了”。
(三)方法三:对比欣赏法
在幼儿音乐欣赏中,引导幼儿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辨别(辨别情感类型、风格不同形象)来发展幼儿的听辨力和审美能力。例如:在欣赏京歌《唱脸谱》的时候,我注意引导幼儿区分作品中男演员和女演员的声音和动作的不同,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会用好听、温柔、像水一样、很美、柔软等词语来形容女声的演唱,用刚强、威风、有力量、坚硬、像运动员一样、像钢铁一样等词语来形容男声的演唱。
又如:让幼儿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引导幼儿感知安静、轻轻的特点;而再让幼儿欣赏《赛马》这首乐曲时,将《赛马》与《春江花月夜》对比欣赏,引导幼儿从比较中鉴别两种体裁作品的不同表现。在对比欣赏时,调动幼儿的听辨积极性,培养了幼儿听音乐的能力。这对幼儿养成安静、仔细地欣赏音乐的习惯是有帮助的,同时也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比欣赏让幼儿独立听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对于幼儿较好地理解乐曲的基本特点与性质十分有益。
(四)方法四:鼓励幼儿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音乐欣赏活动不应只是让幼儿反复倾听音乐,单一的倾听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易集中。音乐欣赏不单是听觉的艺术,更是综合动作、舞蹈、语言的有机整体。如:在戏曲《花木兰》的欣赏活动中,我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各种方式来表现这段表演。
1、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如提问:你觉得花木兰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教师的提示下,幼儿说花木兰是一个勇敢的女英雄,在战场上打仗和男人一样坚强,而且她是一个很漂亮的人。
2、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达对歌曲的理解。由于在前面的活动中,幼儿已经学会了“山膀位”“提襟位”等表现武生演员的动作,因此幼儿很容易的就用这些动作来表现了。
(五)方法五:鼓励幼儿用面部表情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当幼儿融入音乐中,用音乐来进行各种表演时,表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元素。良好的表情表达可以促进幼儿神经系统和情感的发展,但是在现在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常常忽视幼儿脸部表情语言的表达,幼儿的表情通常很僵硬、很不自然。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表情不是做出来的,而是有感而发的。首先,教师应教给幼儿做各种表情的技能,除了快乐的表情比较好做外,特别是在做害怕、难过、焦急的表情时,脸部的眉、眼、嘴的动作其实是很有讲究的。其次,可以用移情的办法帮助幼儿表达情感。音乐表达的情感可能离孩子的生活有些远,但一定要让幼儿想象生活中的事例,才能激发幼儿的真情实感。如:鼓励幼儿通过挑眉、睁大眼睛来表现演员的威武、英勇、有精神等。
四、效果与思考
(一)效果:通过一学期的研究发现,教师通过每周开展两次音乐欣赏活动,并开展观察记录,积累相关资料,最后结合对班级幼儿的观察进行汇总、分析、反思与总结。采取语言导入法、视听结合法、对比欣赏法、鼓励幼儿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的方法、鼓励幼儿用面部表情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方法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幼儿喜欢上了各种音乐,还喜欢倾听各种好听的声音,并能够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变化;他们经常唱唱跳跳,还愿意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如:音乐欣赏、歌唱、律动、舞蹈、表演等,并在这些活动中,能用自然的、适中的声音基本准确的唱歌,通过即兴哼唱、即兴表演或给熟悉的歌曲编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能有拍手、踏脚等各种身体动作或可敲击的物品、乐器敲打节拍和基本节奏。而且,在音乐的熏陶下, 幼儿的自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不同音乐的熏陶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锻炼,音乐的感受能力得到了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得到了巩固,幼儿的思维更加开拓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
(二)思考:
1.通过对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研究表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尤其是音乐对幼儿的能力、情感、行动、习惯的熏陶更应从小开始。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善于发现、善于为幼儿提供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能力得到不同的提高。
2.音乐欣赏是向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它不应只是让幼儿反复倾听音乐,单一的倾听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易集中。音乐欣赏不单是听觉的艺术,更是综合动作、舞蹈、语言的有机整体。
3.用肢体动作或语言来表达是孩子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最自然的情感流露方式,教师在活动中要给幼儿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能力得到不同提高,让音乐真正成为孩子们一生中的玩伴。
参考文献:
1、李晋瑗.《幼儿音乐理论基础》.出版社.1999年
2、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年
4、许卓娅.《学前幼儿艺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同心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