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国家为了培养人才,也开始重视学前期的教育。从国家制订的关于幼儿美术基础教育的相关文献中我们可以提取出幼儿美术教育应该引导幼儿感受和发现美,在美术操作活动中大胆创造,开发思维。丰富的绘画材料是幼儿美术作品的载体,合理正确使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能够打开幼儿的创作与表达之门。
一、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幼儿美术教育
往往在艺术创作形式的背后,都体现着创作者自身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修养和能量汇聚。所以我们在进行综合材料的幼儿美术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各学科间的资源。随着社会时尚和审美界限的变迁,要求我们创作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在同类绘画中汲取经验,而应该投向其他全领域,把绘画形式与媒介技法和材料语言有机结合。
二、提供多样工具材料,开发幼儿美术创作新世界
对于人工材料这一块,该是大家都熟悉的,就是我们常在幼儿的绘画中见到的像是泡泡泥、彩色折纸、彩色毛线之类的。我们只需要探索他们运用的新方式,然后与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结合使用,探索新的使用手段,单一的材料使用方法,幼儿会逐渐对美术失去兴趣与挑战。比如我们的蛋壳可以彩色折纸搭配使用,蛋壳可以做成小朋友的身体,彩色折纸可以做成衣服和帽子,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
在我们的身边有着丰富的自然材料,像是形状不同的石头、多彩多姿的花瓣还有纹路各异的树叶等。他们的软硬程度不同,可塑性强。为幼儿的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在这些材料的运用和选择中又可以积累到颜色搭配、构图布局等相关美术创作的经验,而这些也正是美术创作的关键经验。
绿色、环保一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废旧材料的使用,不仅能能满足幼儿的求异思维还能让他们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带给他们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潜移默化的为他们树立环保节约的榜样,养成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好习惯。
三、加强师资力量培训,有效提高幼儿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
老师自身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便于更准确的把握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明白他们自身的发展性和复杂性。准确把握幼儿的学习理论,在前人研究出的学习理论中吸取经验,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让我们明白学生的学习要有原有的知识经验储备。幼儿美术教育也是同样,不能忽略幼儿原有的表象经验储备。了解了这一学习理论,老师再带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活动,也就更加具有目标性,例如带领幼儿去赏花,就可以从它的形状色彩方面去欣赏,为幼儿美术活动的进行积累了原型经验储备。让幼儿欣赏他人优秀的作品,可以正确指导他们从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入手,这样当他们自己在进行创作时就有了一定的经验储备和筛选能力。
对于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老师要细心留意,及时的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区别的,如果都一样了,那么为什么同是一个老师带出来的学生,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发明家呢?还有,为什么比尔盖茨的同班同学没能都像他一样呢?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不一样,有些学生可能是真的不感兴趣,我们老师不能因为某个学生画的不好或不能理解,而对学生批判不止,不耐烦,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是对老师也产生了厌烦。对于特殊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教育,老师也要细心的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关爱学生。对于反应慢点的学生要有耐心去讲解,让孩子与老师之间亲近了,才能疏通教学上的障碍。细心观察,及时鼓励和指导,让幼儿对美术充满自信和兴趣,敢于在美术活动中表达自我。
合理组织情境教学,改变绘画场所固定的模式。比如在这早春时节,花开正盛,可以带着幼儿走出教室,去欣赏一下园里开的花,顺便捡上一两个花瓣既可以做标本画,也可以采用粘贴、拓印等方式用于手工活动或者绘画作品中。地上形状各异的石头,然后可以在上面作画或者与软且有粘性的泡泡泥等材料综合搭配使用。
增加绘画形式,改变传统一只笔、一张纸来完成绘画的方式。幼儿美术教育中常见的综合材料绘画的形式有印章画、手指印画、拓印画、蜡笔刮画、滚画、喷洒画、纸板漏印画、吹画、棉签画、泡泡画等。
尝试把手工操作类活动加入到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去。大胆给孩子材料放手让他们自己创作,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创作者,只要老师能够加以合理的引导,一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带领幼儿进行一些幼儿美术欣赏活动。老师的范画不是作为一种样品让幼儿照样子去模仿,而应该是作为一个老师带着幼儿去欣赏的作品,通过这个作品教给他们材料的运用方式以及一种材料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表现于绘画。找一些优秀的作品,带领幼儿去欣赏,使其对于对称、和谐、均衡、节奏等形式美的概念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与理解,通过感知美术作品的造型、色彩以及构图等的表现性来陶冶幼儿的情操,了解美术作品如何表现现实生活和感受别人独特的创作思维,鼓励他们带着想法去绘画。
四、改变家长传统观念,与时代发展同步
家长与老师是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孩子特别在意爸爸妈妈的评价,我们明显的能够感觉到当孩子画了一幅画开心的同父母说,可是却得到了家长的否定,他们原本兴奋地情绪很快就会消失。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为了得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而不敢再去跟随自己的想法去创作,思想被束缚,想象力被扼杀,也就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逐渐也会对美术失去兴趣。家长与孩子的世界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赏,其次,也要清楚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技能而学。虽然说艺术源于技术,但是艺术能够从技术中走出来表明艺术的本质是创作而不是技术的生产。
家长可以多读一些幼儿教育读物,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认识到幼儿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是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奠基石,而不仅仅是学到那一点绘画技巧,把眼光放在孩子的人生发展上来。而这些目标的达到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大胆让孩子去发挥,动手去操作,在活动过程中去提升感受美的能力,懂得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情感。并不是看幼儿能够画出一幅完美的作品就叫学到了东西、学到了技能。我们都总是是高呼要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却不是真正的能理解何为创造力与想象力。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用一定的实物去表现,可是当家长们看到幼儿满篇看似凌乱的作品时,便很难能把他们与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词联系起来,究其原因,还是认识不到位,从而误解了美术教育的目的。家长应多鼓励,多支持,少一点批评,多给孩子一些发展空间,不要用自己片面的想法限制了孩子创作的自由。
家长对孩子的支持很重要,要多跟孩子沟通,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去鼓励他们,欣赏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去表达。如果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都不愿意去倾听、去支持他们,那么孩子只会越来越自卑,这种影响不单单只是表现在绘画方面,对其一生都会造成重大影响。
教师与家长也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当家长对于孩子的作品不能正确理解时,这是老师可以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去给家长仔细讲解,这就需要老师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了,专业的解释更具有权威性,家长才能更易于信服,以便于家长能够对孩子的作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家长与老师之间能有一个良好的关系,彼此信任理解,这样不仅有利于老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对孩子的发展也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