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是幼儿的精神家园,郭沫若先生认为儿童文学能够在无声之间感染幼儿,发展幼儿的智能,而这乃是所有人都应该重视的。中国儿童文学的开创者周作人曾表达过儿童未来的关注,黄云生教授曾强调文学陪伴着3岁以前的婴儿,而这将对以后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可见,从上个世纪开始,幼儿文学的重要性就开始受到作家的关注。当今时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对于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和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在选择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因此文学作品在社会中已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文学对于幼儿的认知、审美、道德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幼儿沉浸于此,满足于此。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成人。因此幼儿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显得至关重要。以下是我对关于幼儿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及运用的几点看法:
一、善于营造与文学作品相应的情境
幼儿感受力、理解力发展不成熟,情感具有弥散性和易感染性,容易受到客观事物的情感影响,因此在感受体验幼儿文学作品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外物,来营造具有浓厚情感的氛围。例如在欣赏《摇篮》这类语言美、意境美的儿歌时,教师可以创设采用音乐、图画、游戏、表演等策略来营造一种温馨宁静的氛围,幼儿很容易被这种氛围所打动,对于儿歌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关于《尾巴歌》这类具有趣味性又摹状的儿歌,一问一答的形式轻松有趣,教师可配以轻松愉快的音乐来激发幼儿对儿歌的兴趣。
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幼儿教师的表现力
文学表现能力即幼儿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将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语言用丰富而有效的方式表现出来。面对不同文学作品,教师需要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当面对《摇篮》这种充满诗意的儿歌时,教师需要将儿歌的语调、韵律准确的表达出来。文学表现力不仅体现在口语表达上,也体现在表情、身体动作等来协助幼儿理解感受作品。教师可以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积极主动的想象。活动中,教师可以用幽默有趣的语言,多变的语调,不同的音色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幼儿教师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与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相结合,更为立体的来理解作品,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文学表现力。
三、有效利用提问策略
教师的提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所提的问题不仅能为幼儿提供信息,也可以为幼儿理解问题搭建支架。教师要善于用具体的语言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重点,尤其在引导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重难点的过程中,合理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幼儿理解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特征。另一方面,问题的引导不应局限于作品,应高于幼儿的当前的理解,步步深入,以便幼儿理解事情的本质和特征,并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幼儿主动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帮助幼儿实现自我认识和知识构建。
四、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
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往往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如何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也是考验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任务。首先对于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其次不同的文学作品能够用于不同的语言教育活动,教师要能够根据活动的类型与作品的特点来选择,例如绕口令适合听说游戏活动,诗歌散文适合文学活动;然后幼儿教师尽量选择形象生动、主题明确、富有童趣的文学作品。
五、提高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
盛海耕先生认为,教师不会欣赏文学作品,必然不能胜任文学教学。因此教师对文学文本的分析理解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想全面把握文学作品,需要对其主题及深层内涵、表现手法及能够带给幼儿的教育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因此幼儿教师需要丰富的文体论知识。文学文体论知识即幼儿教师对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如儿歌、儿童诗、散文、图画书、故事、科学文艺等)的主题、表现手法、作品结构等方面的认识。
幼儿园首先要为幼儿教师提高文学知识提供条件,通过在职培训来丰富幼儿教师的知识,为幼儿教师提供丰富的文学资源。幼儿园可以请专家来园指导,或者为幼儿教师提供参加与文学或阅读相关的会议,开阔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园内可以定期举行阅读沙龙活动,专题辩论会等来分享教师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使得幼儿教师相互促进、相互成长。
幼儿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不断反思,主动阅读广泛的文学作品,主动学习文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加思考,思考时不仅从幼儿角度也要从成人角度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意味。教师在设计文学活动时,需要提前进行文本的分析,要学会从文学作品的主题特征、语言风格、情节结构、角色形象、艺术特征等方面分析把握,同时既要理解文学作品的浅层功能,也要去思考深层的智力启蒙功能,从而实现对作品的整体功能的理解,由此才能够将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传递给幼儿。幼儿教师应学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反思,反思中实践,反思活动形式是否符合作品的价值,反思活动是否将作品的主题以恰当的方式带给幼儿,反思教学手段是否有助于促进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反思活动中是否将自己理解感悟到的情感反馈给幼儿。
幼儿文学的重要性愈加明确,儿童文学课程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学校和有关的教育部门需要重视起来。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要全面,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作品鉴赏、文学创作等课程。关于这个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康斯威星大学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该校的课程指南将课程目标分为七个方面,内容大致包括认识文学、表现文学、了解创作者、思考文学与教学实际、进行实践,该校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富有新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儿童文学的纵向与横向内容扎实的教给学生。我国的儿童文学课程目前缺乏的就是鉴赏课程和实践部分,各大院校可以在课程上合理安排。
结束语
幼儿欣赏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成人的辅助,这种辅助体现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与提供上,同时引导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方卫平教授也认为,所谓的文学文本,要想使得其文学意味被幼儿理解,依赖于成人的指导。因此对于成人的理解能力有一个较高的要求,幼儿教师对作品主题的把握、对作品体验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影响活动的教学策略和引导语,进而影响语言活动的质量。
但是,当下幼儿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不够,加之师幼“先结构”的不同,成人欣赏文学必然与幼儿有很大差异。在文学作品实际运用过程中,教师往往对作品主题、教育价值以及表现手法的理解不准确,以至于教学策略的使用以及情感渲染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难以完全实现作品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
综上所述,幼儿文学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产生的影响愈加重要,并且教师在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活动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教师对作品的解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但是,幼儿园中存在着的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偏差情况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