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的教学模式
摘要: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学课本上所选的篇章又大多是脍炙人口的传诵名篇。可是由于文言文产生的时代久远,中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掌握不足等原因,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对学生文言文学习指导的实践中,我们探索出“诵读试译,讨论交流,鉴赏感悟,扩展阅读”的四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诵读试译,讨论交流,鉴赏感悟,扩展阅读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的教学模式:
一、诵读试译
诵读。所谓诵读,就是有表情地以记诵为目标的朗读。诵读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古籍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在诵读时,我们常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
(一)写作背景介绍。知人必先论世,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时代隔膜,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学生诵读。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例如在韩愈的《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学生在朗读时总容易想当然地读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两句停顿不同,表现为对词义的理解不同,断句出现偏差,所表现的语句理解就会大相径庭。
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了解、要求通过语气语调体现出来。充分地调动目、耳、口、心,做到目观其文,耳闻其音,口诵其声,心通其意,真正做到“口而诵,心而惟”的境界。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这篇文章时,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喜--悲--壮”的变化。前两段写泛游赤壁是所见之美景,在诵读时应用稍慢的节奏,读出作者饱览美景时的欣喜之情。而到了客之箫声时,作者的心情便开始了从“喜”的高峰向“悲”的低谷的跌落过程,因此在诵读时,应用缓慢的节奏和低沉的语调,读出苏轼忧怨悲凉之感。到了第四段,王勃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变代,他在“时运不齐”的悲哀和远见的宇宙的豪情的夹缝中最终完成了由“悲”到“壮”的飞跃,唱出了“穷且益坚,不附青云之志”的壮歌,因此诵读的节奏应由缓慢到急促,声调由低沉到激昂,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的流程表现出来。
(四)试译。试译就是在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学生在试译时,教师首先明示应遵循的原则,即“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其次,教师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目标,对于文言文程度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信、达”的基础上,认真地斟酌词语,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再次,让学生自译,对于一些难句,可由学生互译,教师予以点拔。
二、讨论交流
浅谈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