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财务困境理论已成为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财务困境又称为财务危机:指现金流量不足以补偿现有债务。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其含义截然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当企业现有资产价值不足以偿还负债价值或企业经营现金流量不足以补偿现有债务,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通常有破产和重组两种后果。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是指所发行的股票或债券经过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上市公司财务困境进行分析,首先是什么是财务困境以及它的一些特征等,其次对产生财务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各种原因进行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财务困境 上市公司 原因分析 对策
目 录
一财务困境……………………………………………………………………………………….1
(一)财务困境的含义…………………………………………………..................................1
(二)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表现形式………………………………………………….......2
(三)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财务指标特征………………………………………….2
二、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4
(一)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分析………………………………………………...4
(二)导致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外部因素………………………………………….5
(三)导致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内部因素………………………………………….5
三、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对策………………………………………………….............7
(一)财务困境控制…………………………………………………........................................7
(二)财务困境控制的步骤………………………………………………………………….7
(三)财务困境控制的方法………………………………………………………………….9
四、结论…………………………………………………………………………………………11
参考文献 ………………………………………………………………….…...…..12
我国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困境
(一)财务困境的含义
财务困境又称为财务危机,是企业经营的一种结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其含义截然不同,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可能:(1)当企业债务的相对价值基本没有的时候,发生财务困境;(2)企业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其现有债务的情况,这些债务包括应付未付款、诉讼费用、违约的利息和本金等。财务困境通常导致企业与其中至少一个债权人的重新谈判。(3)企业现有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不匹配。
在现实中,企业现有资产不足以偿还负债价值是指资本收益能力低下,因此破产是其必然后果。但是企业经营现金流量不足以补偿现有债务可能反映资本流动能力的相对低下,可以通过一系列非常行动使企业免于破产,维持企业继续经营的能力。这些行为主要分为两类:
(1)资产重组:①出售主要资产;
②与其他企业合并;
③减少资本支出
(2)债务重组:①发行新股
②与债权人协商谈判
③债权换股权
这些行动无效后,才进入破产模式。
按照资产收益与资产流动匹配的状态,可以把财务困境分为两类:亏损型财务困境、盈利型财务困境。
(二)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表现形式
(1)上市公司被迫结算
(2)上市公司对短期债权人被迫实行延期付款
(3)上市公司延期偿还债券利息
(4)上市公司延期偿还债券本金
(5)上市公司无力支付优先股股利
(三)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财务指标特征
财务分析是评价财务状况、衡量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是挖掘潜力、改进工作、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合理实施投资决策的重要步骤。利用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分析也是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的重要手段。
(1)偿债能力指标
流动比率是公司一定时期流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比率是公司一定时期速动资产同流动资产的比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能够反映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公司能够偿还短期债务,要看持有债务的多少,以及可变现偿债的流动资产比例的高低。公司可变现的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偿债能力越强,反之则偿债能力越弱。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即公司资产总额中,债权人提供资金所占的比重,反映了公司资产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过大,则表明公司的债务负担重,公司资金实力不强,不仅对债权人不利,而且公司有濒临倒闭的危险。利息保障倍数亦称已获利息倍数,是指公司税息前收益与利息支出的比率,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能够反映公司长期偿债能力的强弱。
困境公司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与正常公司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困境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弱;并且困境公司流动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是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可收回的不确定性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较大,进而削弱了公司的偿债能力。
(2)营运能力指标
总资产周转率衡量了公司全部资产的利用效率,是公司一定时期营业收入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公司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公司的销售能力越强;反之,如果该指标较低,则说明公司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较差,最终会影响公司的获利能力。公司可以通过薄利多销的方法提高销售收入或者处理多余的资产,从而加速资产的周转,使利润的绝对值增加。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该指标越高,说明应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并且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还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从而相对增加公司流动资产的投资收益。
困境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小于正常公司,特别是总资产周转率显著低于正常公司。这表明困境公司资金周转速度慢,资产利用效率低。
(3)盈利能力指标
营业毛利率是营业毛利额与营业净收入之间的比率,它是净利润的基础,没有足够大的毛利率便不能形成公司的净利润。主营业务的毛利率越高,在费用和支出一定的情况下利润也就越高,公司的获利能力就越强。
资产报酬率是公司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将公司一定时间的利润与公司的资产相比较,是衡量公司资产综合运用效果及公司利用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所取得盈利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好,整个公司获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反之则亦然。
总资产净利率是净利润与总资产平均额的比率,它反映了公司资产获取净利润的能力,是反映总资产投资收益水平的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是公司一定时期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是反映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的指标,是公司获利能力指标的核心。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公司自有资本及其累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反映了公司资本运营的综合收益。一般认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公司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公司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程度越高。
困境公司的营业毛利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小于非正常公司。由此可见,困境公司资产运营效果极差,盈利能力极弱,未能给股东带来回报。
二、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
影响因素
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担保过重。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中限售的国家股、法人股比重很高,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占有绝对控股地位。而流通股过于分散,使得公众股东对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直接控制,导致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薄弱,同时也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现代企业理财原理指出,企业在经营决策时对经营成本中固定成本的利用,可为企业带来经营杠杆作用。具体地说,当销售收入或销售量不断增长时,在固定成本稳定时,企业的利润会大幅度上升,即所谓的经营杠杆利益;当销售收入或销售量降低时,在固定成本稳定时,企业利润迅速下降,即所谓的经营杠杆利益,反之则会带来杠杆损失。所以,企业在运用经营杠杆原理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双面性,不仅要追求经营杠杆利益,而且要防范由经营杠杆风险导致的企业财务危机。财务杠杆效应是由于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每股收益(EPS)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率的现象。财务杠杆效应主要表现为对收益和风险的扩大效果。研究财务杠杆效应有助于企业控制风险,增加收益。财务杠杆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企业带来正面的影响,又可能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当总资产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即企业盈利水平较高时,举债能够为企业带来积极效应,此时会增加企业价值。相反,当总资产报酬率小于借款利率时,即企业盈利水平低时,举债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加大企业财务风险,降低支付能力,引发财务危机,最终使公司陷入破产。在中国,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财务杠杆负效应。企业与上级公司之间以及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这种无序混乱的管理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将集中暴露出来,最终导致企业资金失控。
(二)导致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外部因素
(1)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对公司的发展影响重大。公司在做重大决策时首先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判断公司发展是否与宏观经济的变化相符,否则就容易使公司陷入困境。
(2)体制因素
中国许多上市公司有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收到原有计划经济体质的影响,甚至收到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使企业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经营理念落后,企业经营机制没有根本转变,也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与这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3)政策法规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产业政策、证券监管规定、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企业破产相关法律都是影响财务困境的重要因素。
(三)导致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内部因素
(1)资产质量差,结构不合理
资产是企业重要的会计要素。企业资产质量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资产质量的高低,主要表现为资产的账面价值量与其变现价值量或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在价值量之间的差异上。资产质量是企业资产盈利性、变现性和运用效率的综合体现,具有相对性、时效性和层次性等特点,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等。困境资产质量差、资产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货币资金短缺、应收账款过多、存货质量差和固定资产老化等方面。资产质量对于判断一个企业的价值、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①货币资金短缺资金是公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若资金短缺,又不能及时筹措,公司就不能购进生产资料,停产、停工,对外投资经营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并且偿债能力下降,产生债务危机,影响公司信誉,使公司陷入困境。
(2)资产结构不合理
资产结构是指公司占用各种资产的构成比例。合理的资产结构,是指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占用结构。这种资金占用结构,能够满足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还具有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和获利能力高的特点。
分析发现,困境公司的资产结构不合理、资金运营效率低。流动资金,尤其是流动性较弱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的比重过大,致使公司流动比率偏高和速冻比率偏低,与此同时,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很低。
(3)负债过度、结构失衡
负债从其性质来看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向外单位的借入款如长短期借款;二是所欠的款项,如应付账款、应交税金、未交利润等。前者需要到期偿还借入的款项,有明确的偿还期,到期必须偿还,还得支付利息,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后者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履行支付义务,大多数没有明确的支付期,何时支付,支付多少,并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公司应根据负债的性质及自身的支付能力,妥善安排好负债的支付,保护公司自身的信用和形象。适度负债,公司可以获取财务杠杆利益,但过度负债则会使公司的支付能力变得极为脆弱,甚至发生支付危机。偏高的负债一方面会弱化公司的支付能力,蕴涵着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一旦信用链条上某一环节出现故障,或实际现金流量与预期净流量相差较大,影响即期债务偿还,必然会引发财务危机。负债过度易引发财务危机,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负债结构不合理
负债结构是指公司负债中各种负债数量的比例关系。资产结构、销售状况稳。 与否、行业特点不同、公司规模、利率状况都会对负债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合理的负债结构要与公司的资产和权益相配比,能够满足公司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要,保证公司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债务,并能够为股东创造额外报酬。不合理的负债结构,会降低公司的盈利能力,加大经营风险。如果上市公司把通过举债筹集的短期资金投资于固定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使长期资产在全部资产中的比例提高,就会降低资产的流动性,从而造成短期偿债困难。一般来讲,公司的短期债务资金应当用于流动资金周转,应当与流动资产匹配。否则,一旦出现短期债务集中偿付,就会引发财务困境
②负债比例过高
上市公司的负债比例过高,会使财务杠杆产生负效应,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公司进行负债经营必须保证投资收益高于投资成本,否则将出现收不抵支。 过度负债还加重了公司的偿债负担:一方面,会增加公司偿还债务本金和支付利息的负担;另一方面,公司所有者和债权人会因投资风险加大而要求增加投资收益分配和提高利率。此外,负债过度还会降低公司的再筹资能力。对于高额负债的公司,很多机构和个人不愿意再向其提供资金,而且,一旦公司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就会影响公司的信用,以后公司将再难以筹资,财务危机将难以避免。
三、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对策
(一)财务困境控制
控制作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其主要目的就是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能够得以实现。控制是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和校正,以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此拟定的计划得以顺利实现的管理活动。
理解这一概念的需要掌握以下几点:第一,控制是组织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目的是防止和控制企业财务困境的发生;第二,控制是一个检验计划执行成效和计划正确性的过程,以预防、控制财务困境发生的管理活动;第三,控制要遵守一套科学的程序,控制活动包含三个步骤,即拟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第四,控制具有明确的目标,既保证组织目标实现。
(二)财务困境控制的步骤
财务困境控制包括拟定标准、衡量成效、发现偏差、找出原因、纠正偏差五个步骤。
拟定标准:标准的一个制定是财务困境控制能否执行的关键,是组织控制的基础,在大多数企业中,由于组织规模较大,组织活动内容复杂,管理者通过直接控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有效控制,主管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步骤:
①选择控制对象,即确定对哪些事物、事件、环节等进行控制,由于财务困境控制的目的是防止企业财务困境的发生,所以,所有会对财务困境产生重要影响以及偏差较大的因素都应该作为财务困境控制的对象。
②衡量成效:其主要内容就是将实际工作情况和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对工作作出客观评价,以从中找出偏差,为了进一步采取控制措施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③发现偏差:依据衡量的标准,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作绩效进行衡量后,就应该将衡量结果与标准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工作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偏差,但是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偏差都会影响组织活动的最终成果,所以要对偏差的性质和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可以接受的范围,如果偏差超出了这个范围,那么就应该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④找出原因:一般来说,偏差的性质有两种,有利偏差和不利偏差。偏差的产生一般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二是由于计划执行原因,这种影响一般属于内部因素的影响;三是由于计划不合理。有时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决策者的想法与实际不符,或者是盲目乐观,制定的目标太高,难以达到;或者是过于悲观,制定的计划太保守。
(5)纠正偏差。,管理者一般不必采取任何行动;如果偏差的性质是不利偏差或偏差超过了允许的范围,管理者就应该采取纠正措施:如果偏差证明其发生是由于标准不台理造成的,管理者应及时予以修改。需要注意的是,当人们达不到标准时往往迁怒于标准,认为标准不合理,这时管理者应做认真地分析,确定是否属实。如果标准是合理的,就应该坚持标准,不迁就下属,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如果标准不合理,就应该果断修改。
财务困境控制的这五个步骤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没有标准就无法衡量工作成效,无法衡量成效就无法发现偏差、分析原因,更无法采取纠正措施。
(三)财务困境控制的方法
导致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外部原因是由于公司以外的因素造成的,公司很难加以控制,只能调整自身的相关政策、发展方向来适应外部环境。而内部原因是由于公司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是可控的。
(1)加强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自身的竞争力
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竞争力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然而,据我们统计大约有67.24%的上市公司存在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缺乏竞争力问题。如果这一问题的不到解决,那么公司迟早会陷入财务困境。加强产品或业务的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加快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是维持企业生命发展的源泉。对上市公司来说,如果缺乏凝结着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专长,它将注定是短命的。科技的高速发展,.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产品的生命周期愈来愈短暂。主营业务或主导产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公司的竞争力。
然而,在我国技术创新并没有成为大部分上市公司发展的动力源泉,究其本质原因,还是上市公司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促使技术创新活动的展开。建立技术刨新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以创造需求为目标的产品创新机制。
其次,建立以科研机构为依托的联合开发协作机制。联合开发有利于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对上市公司来说,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为依托,进行联合开发,做到“智力互补、合作创新、利益共享、互促相长”,是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上市公司应主动出击,联合科研院校,共同开发,敢于对有市场前景的研究课题进行风险投资。
第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现有的激励机制强调的是管理者单方面施加于研发人员的激励,难以根本调动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技术创新激励是管理者与研发人员(激励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双方目标柏结合,双方行为互动的过程。新的创新激励模式承认、重视和激发研发人员的自我激励,使研发人员由被动受命变为主动进取。它强调的是激励和开发工作环境中的人的内在需求、愿望等心理动机,进而引导、控制、约束和规划人的行为趋向,充分启发、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劳动潜能,使之奔向组织目标,以有效地实现企业及其成员的双方目标。
②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在20世纪,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质量理念也经历了一系列演变,从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满意性质量到卓越质量,注重顾客需求、追求顾客价值、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提供富有魅力的卓越质量,成为质量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产品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商质量的产品,企业在竞争中将很难赢得竞争优势。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唐晓芬将质量理论和竞争力理论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质量竞争力”这一概念。她认为,质量竞争力是比竞争者更具卓越质量的核心能力。企业质量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目前和未来的环境中,为顾客创造出比竞争者更具魅力、更高信誉、更具价值、更难超越的卓越质量的核心能力。
企业质量竞争力的实质表现在:第一,通过开发企业的独特能力,使企业给顾客带来特殊的利益和独有的技能与技术。第二,通过整合企业优势资源,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并使竞争者不可移植。第三,通过综合运用企业的独特能力和优势资源,创造出竞争者难以模仿的个性化产品与服务,以卓越质量赢得顾客。质量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基础的、最根本的,也可以说是第一要素,一个上市公司要避免陷入财务困境就必须提高其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四、总结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要研究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首先要明确财务困境的含义,以便据此选择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样本。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
出,上市公司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保持国民经济长期、
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防止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公司陷入财务困境不仅给公司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深入研究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原
因,及时准确地预测其是否会陷入财务困境,以及发生财务困境后如何采取及时
有效的措施来摆脱困境,都是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所得到的总体结论是: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理论研究是围绕困境事项展开的,包括财务困境的概述、财务困境的特征分析、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9年,第4期
2、陈磊.基于比例危险和主要成分模型的公司财务困境预测.财经问题研 究.2007年,第7期
3、郭晓顺企业财务危机及其预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 版).2009年,第3期
4、郝其友、傅冠男、辛万光.财务预警模型实证研究综述.山东经济.2008年, 第2期
5、黄世忠、叶丰滢.上市公司报表粉饰新动向:手段、案例与启示.财会通 讯.2008年,第1、2期
6、金桩.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类重组绩效的综合财务分析.山东财政学院学 报.2008年,第2期
7、康新花.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表现及防范措施.新疆农垦经济.2009年,第 7期
8、李俊秀.上市公司财务失败内因分析.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9.赵国忠.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1日
10.卢永艳.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分析与预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