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 3
二、 我国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 4
(一) 保险企业真正商业化时间短 ……………………… 4
(二) 保险企业的同质化严重 ……………………………… 5
(三) 产品结构不合理 ……………………………………… 5
(四) 诚信原则在保险实践中存在较大的问题 …………… 6
三、 培育和提高我国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 7
(一) 以人为本,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 …………………… 7
(二) 扬长避短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10
(三) 进行经营管理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11
(四) 注重诚信原则和保险服务的质量 ……………………11
(五) 注重公司文化的开发………………………………….13
内 容 摘 要
保险公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尽快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要以最大诚信为起点,大力推进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和投资创新,尽快建立自己的人才战略和人才激励机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品牌战略,提升公司的公众形象。
Insurance companies to win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we must develop and enhanc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as soon as possible. Develop and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the greatest good faith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vigorously promote product innovation, marketing innovation, service innovation and investment innov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to establish their own talent strategy and talent incentive mechanism.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pioneering and innovative,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brand strategy, enhance the company's public image.
如何提高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
一、 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最早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提出,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关于怎么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公司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现在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研究的热点,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成为企业家普遍接受和共同研究的核心之术与制胜之本。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难以被其它企业模仿和替代,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并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它一般以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为基础,通过企业战略,生产,营销,信息,人力资源和财务的交互作用而获得,是一种经过整合了和知识和技能。它的本质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内在能力,是企业独有的,它象是一个企业的“杀手锏”。然而核心竞争力是属于组织共有的学识,而不属于个人或业务单元专有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技能协调和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即需要管理的介入,通过有计划的市场调研、技术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有效营销体系和方法,确保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突出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技术性。
对于保险企业与一般企业来说有不同的特征。由于保险商品无法申请专利,同时监管机关要求保险产品的相关信息要公开和透明,因此,竞争对手的模仿非常便利,从而,在保险业以新产品为手段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不可靠的。因此,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品牌”的竞争。 具体而言,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强大的品牌塑造能力;适应市场细分的、定价定位合适的产品开发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与能力;灵活的市场反映和风险防范、控制、处理能力;强大的资金运用和增值能力。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保险公司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扩展应用潜力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二、 我国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一) 保险企业真正商业化时间短
我国保险业虽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中途历经挫折,几经停办,1949年到1988年,基本处于空白状态,1988年4月,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蛇口开业,预示着中国保险业商业化,之后90年代,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暴发式成立,单1996年8-12月就有6家保险机构成立 , 至2015年,全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 .4 3万亿元,同比增长20 .02%;保险业总资产已经超过12万亿;保险业整体净利润创历史新高,预计增长接近73%. 2015年财产险市场收入7994.8亿元,同比增长11%;寿险保费收入13245.2亿元,同比21.5%;健康险保费收入2411.14亿元,同比51%;人身意外险业务保费收入635.59亿元,同比17 .14%;保险业总资产超过12万亿元;净利润创历史新高,预计增长接近73%。随着大部分中资保险公司寻求到了上市的道路,管理理念与体制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目前国内中资保险公司在人事、用工管理上还束缚在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阴影之内。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部分保险企业也转变了观念,但与整个国家发展、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保险潜在需求还有一段很大的差距。
(二) 保险企业的同质化严重
目前,保险行业内,无论是寿险公司,还是产险公司,同质化是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它的特征是服务同质化、产品同质化、销售同质化、培训同质化,企业形象都是同质化。同时险种的开发受到各种经济条件、社会环境、技术力量的制约,比如责任险的发展受法律环境的影响很大,同时精算力量的不足、以往历史经验和数据的不足导致费率厘订的不准确性也制约了险种的开发和发展。再次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服务的同质化,产品的同质化,销售方式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保险公司也逐渐认识到,抓住客户的需求点来研发产品,是现实选择.
(三) 产品结构不合理
目前,保险市场运行的产品,基本千篇一律,许多险种针对性和适用性差,条款设计缺乏严密性,不能很好地满足投保人个性化的需要。目前虽然众多公司开始着手研发自己特色的险种 ,但由于研发新产品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成本大、效率不上,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甚多产品由于延误抢占市场的先机,叫好不叫座。因此,各保险公司均奉行模仿战略,难以实施差异化战略。例如,在寿险中,各大公司都在拼命争夺、抢占少儿险市场;在产险上,各公司的竞争也主要集中车辆险上,有的公司车险比重超过90%。至于责任、信用、保证险等,都处在亟待发展之中。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各保险公司险种结构相似率达90%以上。这种状况导致了保险公司的“重复建设”、“过度竞争”,造成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的浪费,而且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服务的同质化、产品的同质化、销售方式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
(四) 诚信原则在保险实践中存在较大的问题
诚信是保险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诚信原则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影响中资保险公司诚信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信息不对称,卖方了解产品,买方了解标点,但交易双方存在都想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对方; 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使保险公司的内部员工及保险代理人的诚信行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三是我国《保险法》仍不够完善,国际惯例不能体现,许多具体案件无法依; 三是国家信用管理体制系统不完善,导致诚信的保障机制、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缺乏。五是没有形成一整套能够对竞争主体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根据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和目标,从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监管以及提升个体素质等措施入手,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营造一个良好、诚信的行业基础环境。
三、 培育和提高我国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一) 以人为本,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我国保险公司迎接挑战、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和长期的准备。目前中小保险公司的激励机制存在很大的缺陷,个人收益与业绩联系不紧密,使得员工、特别是高级员工和业务骨干缺乏足够的动力。因此,中小保险公司应该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尽快培养适应金融业务全能化和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专业人才[10]。
1 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要建立具有先进性的领导班子,优秀领导者对保险公司至关重要,其需要在经营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发挥领导决策作用,需要引导企业依法经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服务,完善高效的经营机制,同时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干部员工。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服务性企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尊重人才、尊重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置于管理的首位。通过实施文化管理,确立企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引导全体员工为实现统一、明确的目标而做到同心同德,步调一致。保险公司要建立具有人性化、科学化的激励机制,既考虑人才的物质需求,又考虑人才的精神需求,创造一个尊重员工的环境,对员工实行非强制性的激励和约束。保险公司要发扬民主精神,保持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经常交流,管理层能够认真听取员工意见,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欲望,使员工体会到自己参与创造企业的价值,从而更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要全面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建立培训开发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培训不仅仅是为了使员工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且是帮助员工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渠道,是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开发、培训和使用他们的潜力;其次保险公司要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培养所需的保险事业人才。
要积极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一个公司能否充满活力、奋发向上,关键在于它能否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才智。新形势下的人事工作应当建立激励、开发、培养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扩大激励竞争的用人机制。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再次,要做好人才挽留工作,以公司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2. 建立公司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竞争激励。竞争是激励的重要手段。竞争机制会使员工处于激发的状态之中,让人产生一种紧迫感和激励感,强化员工永不满足,促使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2)考核激励。考核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考核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激发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考核的关键。首先,要设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从工作实际出发,设置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方式上,实施分类量化考核,区别对象,实施不同的考核办法,以分类量化考核的方式考核业绩,以多方评价的方式考核综合素质。在时效上,尽量缩短考核周期,实施动态考核,提高时效性。其次,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阶段要充分准备,精确操作,深入分析,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为领导和管理人员岗位调整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最后,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将考核结果作为激励管理者的重要依据。实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时要体现考核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发挥考核在管理人员甄别、选拔和调整中的作用,增强对管理者的激励力度。
(3)薪酬激励。保险公司应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认真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制度。确定合理薪酬是激励员工必不可少的手段,必须建立起一种把员工同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保险公司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加大对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提高企业薪酬政策上的外部竞争力。在企业内对各个层级要实行差异化激励政策,根据员工的岗位、贡献和绩效确定不同的薪酬待遇,员工薪金要与超额利润贡献、业绩增长、风险收益、市场满意度等考核指标挂钩,适当拉大收入差距。保险公司应努力探索附属于人才资源的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途径和手段,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另外保险公司还要完善企业年金的激励制度。企业年金是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效益,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企业薪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计划一起构成了“一揽子薪酬”,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它所具有的长期激励和保障功效,是其他法定外福利措施所难以达到的。
(二) 扬长避短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要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构建支撑这种优势核心能力。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发现他们的弱点,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对客户需求变化的分析,找到自己能够为客户提供特殊利益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如下: 1、抓主业,要潜心专营主业,找到自己公司的优势主业,围绕这个主业经营,利用现有的网络、人员优势,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与同行业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主业的差异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方式和方法,使其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实现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 2、有特色,要推出有特色的客户服务。客户特色服务是接近客户的最直接的途径,它可以给客户带来利益上的、心理上的满足感、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在为客户提供一流新产品和险种的同时以良好的信誉,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的服务体系,尽可能为客户扶危解困,注重客户利益和社会利益。 3、重客户,客户关系管理的突破点在于客户亲密程度的把握上,目前中资保险公司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有绝大多数客户,势必重新认识客户的价值,对其进行价值分析和管理,有价值的客户要与其建立长期的价值客户关系,从而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降低开支并领先把握客户的潜在需求、强化并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进行经营管理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把企业机制改革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包括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借鉴外资公司做法,结合实际业务情况,合理设置内部机构。 改善激励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绩效优先的经营机制,逐步取消行政级别考核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转变经营目标。改变以往大多数中资公司/重展业、轻管理、重保费、轻效益质量0的经营理念,向数量、质量、效益三者兼顾,以效益为中心的目标转化。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和销售体系。要着手建立灵敏的市场调研和新产品开发机构,设计出具有相对稳定性、连续性的新产品,同时改进销售手段,拓宽销售渠道,充分发挥中资保险公司机构网络健全的优势,加强各种代理机构的建设,全面推进个人代理人营销,把销售触角全面延伸到每一个保险需求层面。 要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是预测和决策的基础,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是提升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要尽快将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尽快完成信息管理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要把信息作为管理活动的基础依据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四) 注重诚信原则和保险服务的质量
在激烈的保险市场竞争中,诚信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是保险公司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公司所处的是经营风险、经营信用的特殊行业。诚信原则是保险经营和服务的根本要求,是保护被保险人利益、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前提。只有信守诚信,保险公司才得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壮大。(1)保险公司应从制度上保障诚信原则的贯彻,要加大保险公司披露信息的透明度,定期公开经营信息,为投保人设计简洁明了的产品介绍说明,确保投保人能够充分了解保单。(2)建立和实行保险代理人信用制度,规范引导代理人的行为。保险公司可尝试开办保险代理人责任保险,用于承保因代理人在工作上的失误、过失或误导投保人,所导致的经济损失。(3)将诚信与品牌战略联系起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形式、多途径、高品位、立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宣传和有选择性地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不断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树立公司良好的诚信形象[9]。
(五) 注重公司文化的开发
在当前保险企业越来越多同质化产品、同质化营销手段的情况下,建设独特、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建立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独具风格、客户满意的保险公司,具有重要意义
1、健全企业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在有形的制度中渗透出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表现出无形的文化,只有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企业制度文化氛围,才能使制度文化形成一种习惯性意识,从而根植于每一位员工的头脑中,打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企业优势资源,最终转化为生产力。保险企业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并坚持柔性管理的原则,即以制度为准绳,通过人文管理来落实制度,反过来让制度管理保障人文管理顺利进行,刚柔相济,恩威并施,形成企业的制度文化。
2、培育独特的公司精神
公司精神是公司文化的精髓。保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对自身有清晰的认识,要拥有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要设定好共同目标,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规章,强调公司团体内部合作精神。这种独特的公司精神能使公司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使公司能够渡过重重难关,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并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业务。
总结:
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的基本问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那么保险企业应该着力培养、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祝向军.关于我国中小保险公司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上海保险,2008(6):11-12.
[2]张勉,李海.公司文化、学习强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06):25-26.
[3]中国行业年度报告系列之保险[J].经济管理,2010:83.
[4]何惠珍.保险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浙江金融,2007(06):9-11.
[5]刘平.发展保险专业高等教育之我见[J].上海保险,2007(6):25-26.
[6]Jonathan Menuhin, NironHashai, Firm Growth Profiles (FGPS): Towards An Action-based View of Firm Development, Be presented at the DRUID Tenth Anniversary Summer Conference, 2005.
[7]赵东生.创新是保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保险研究,2009(07):19-21.
[8]王弘颖.我国中小型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武汉金融,2007(10):36-38.
[9]Pearson R .Growth, crisis and change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a retrospect, Business & Financial History, Volume 12, 2009: 487-504.
[10]杨柏.WTO背景下我国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分析[J].江苏商论,2006(07):35-37.
[11]卢颖荣.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策略[J].保险实践与探索,2009(06).
[12]吕寒冰,曹冀彬,李鹏.我国中小保险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物价,20lO(02).
[13]徐景蜂,廖朴.我国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策略探讨[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