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页码
目录……………………………………………………1
内容摘要……………………………………………………2
正 文………………………………………………………3
一、税收流失的界定…………………………………………3
二、我国税收流失的负面效应分析……………………………4
三、我国税收流失的原因分析…………………………………6
四、治理税收流失的对策建议…………………………………8
参考文献……………………………………………………11
内 容 摘 要
内容摘要: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的偷税、骗税、逃税、暴力抗税等,税收流失这一现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泛滥和猖獗。据多方面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每年税收流失额至少在4000亿元左右。无论是民营企业、个体户、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或个人,还是集体企业、国营企业都存在税收流失的现象。税收流失是困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它不仅会影响一国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还会导致政府经济信息失真,误导政府经济决策,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以及收入分配的失控,这都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道德观念,损害国家税法的权威性与实施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治理税收流失现象,研究治理税收流失的新思路。本文主要探讨四个问题:第一、税收流失的界定。第二、我国税收流失的负面效应分析。第三、我国税收流失的原因分析。第四、治理税收流失的对策建议。
税收流失问题研究
作为税收存在与发展的伴生物,自税收产生之日起,税收流失即与之相伴相随。从中国秦朝存在的“匿日”,汉代出现的“度日不实”,到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的偷税、骗税、逃税、暴力抗税等,税收流失这一现象并没有因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法制的加强而被遏制,相反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泛滥和猖獗。有资料显示:德国每年的税收流失额为500亿马克;意大利的税收流失率估计高达30%—40%;印度、巴西等国的税收流失率高达50%;即使是法制比较健全、征管水平较高、公民纳税意识较强的美国,据官方估计联邦政府的税收流失率也有14%,每年的税收流失额近2600亿美元。
据多方面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每年税收流失额至少在4000亿元左右。无论是民营企业、个体户、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或个人,还是集体企业、国营企业都存在税收流失的现象。近年来,我国国税系统基本实现了系统内的网络互联,信息化建设覆盖了税收征管、增值税专用发票监控、出口退税、办公自动化的全过程,使我国税收征管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全国海关在提高通关效率的同时,积极采用集装箱检查系统、电子地磅,先进的检查化验设备等科技手段,提高了打击偷装偷卸、伪报价格等走私违法活动的有效性和命中率。税收征管的整体水平提高了,确保了国家税收最大限度收缴。但从总体上来说,税收流失的情况还较为严重。税收流失是困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它不仅会影响一国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还会导致政府经济信息失真,误导政府经济决策,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以及收入分配的失控,这都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道德观念,损害国家税法的权威性与实施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治理税收流失现象,研究治理税收流失的新思路。 一、税收流失的界定 税收流失是指在一定的税收制度条件下国家对所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应征收而未征收到的税款。这里指所有经济活动,包括“地上经济”和“地下经济”。“地上经济”是指已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在国家有效控制范围之内的经济活动及其收入。与之相反,“地下经济”一般是指防止和逃避政府的管制、税收和监察的经济活动以及由此获得的收入。两种经济活动中都存在税收流失现象。前者是显性流失,后者为隐性流失。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税费负担的增加和政府管制能力的下降,“地下经济”的税收流失会有增多的趋势。 税收流失主要包括“地上经济”中存在的纳税人偷税、骗税、抗税、避税、欠税造成的税收流失和处于政府有效控制之外的“地下经矿”(又称“非法经济”、“未申报经济”和“未登记经济”)的税收流失以及因税收“寻租”、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费挤税造成的税收流失。“地下经济”是处于政府管理、监督之外,未向政府申报和纳税,其产值和收入未纳入政府统计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统称,是不合法、不公开、藏身于“地下”的经济行为。它既包括非法经济活动,也包括属于未申报经济的“影子经济”。作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地下经济被国际社会公认为“经济黑洞”。对于经济来说,地下经济的存在是所有经济体都必须面对的。目前我国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地下经济,或者把“地下经济”转化为“地上经济”,使其成为合法经营,从而直接为政府带来税收效益。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属于国家政策允许和权限范围内的税收减免不在税收流失之列,而违反国家政策规定超越权限审批的税收减免或变相减免则是税收流失。 二、我国税收流失的负面效应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量的税收流失会产生以下4种效应: (一)影响财政收入 税收流失,将直接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进而导致国家财政支出的减少或财政赤字的增加。在目前政府收入机制尚未理顺、预算监督较为宽松、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的情况下,各部门、各地方政府为了缓解财政支出的巨大压力,必然产生增加收费的冲动,甚至成为某些部门、某些地方乱收费的借口。由此可见,税收流失不仅会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会对整个经济环境和政府收入机制产生可怕的侵蚀和破坏作用,进而加剧政府收入行为的失控,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弱化宏观调控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总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构性的“相对过剩”代替了“短缺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正成为困扰当前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为此,我国目前实行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为中心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讲的中性财政政策),以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其中就包括力争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但是,税收的大量流失无疑会削弱税收政策在宏观调控上的力度和效果,进而延缓了经济复苏的时间。 (三)收入分配效应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企业创造的产值约占全国的30%,而缴纳的税收却占全国的70%,而作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个体私营经济为国家财政所做的贡献与其经济地位明显不相符。尽管这里有税制设计、税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实际征管中,确实存在着对国有、集体经济管理较严,而对个体私营经济管理偏松的问题。这种状况的延续和加剧,必然导致两种经济成分间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特别是在国有企业面临困境、下岗职工增加的情况下,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公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同时,在对个人收入差距的调节方面, 有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3.24∶1,不同地区居民、不同行业员工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同程度地拉大。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扩大消费,也不利于社会稳定。这样就特别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税收作为一种分配工具,在调节收入分配、缓解分配不公、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根据居民收入情况适当调整费用扣除标准,规范和拓宽税基,优化税率结构,加强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扶持政策,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更好地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四)市场效应 从微观的角度看,税收流失对于纳税人而言,更确切地说是国家向偷逃骗避税的纳税人所支付的“财政补贴”。这种“财政补贴”的存在,使同类企业或同类产品的税收成本不同,从而引起市场价格失真,错误引导社会资源配置,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同时还会破坏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迫使那些守法纳税的经营者要么转而效仿,要么被挤出市场,这就是所谓“劣企驱逐良企”的税收流失市场效应。近年来疯狂的成品油走私对国内石化行业的严重冲击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走私分子通过偷逃关税,把远远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成品油走私到国内出售,从而引发了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下跌,对国内石化行业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给经济和税收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三、我国税收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税收流失的主观原因
公民意识缺位。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旧的以道德为核心的社会约束机制逐渐淡化,以法治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意识约束真空”。由于自我约束意识的缺位,在税收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各利益主体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中极易偏离正确的方向,税收流失也就不可避免。首先,对纳税人偷逃骗税的动机进行分析。纳税人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必然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假设纳税人在做出偷税这一决策之前,将对其收益和成本进行心理预期,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纳税人才会选择偷税。如果税收稽查面太窄,税收处罚太轻,道德成本偏低,纳税人就会在利益驱动下产生偷税冲动。 与上述分析相同,税务机关或各级政府是否选择做出不规范税收行为,主要依据该行为所带来的预期经济收益(个人利益、部门利益或地方利益)是否大于预期成本,如果被发现的概率偏低以及应承担的行政或法律责任相对偏轻,就会诱发不规范税收行为。 (二)税收流失的客观原因 1、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在局部利益的驱使下,易诱发地方保护主义,出现轻税重费、“藏富于民”、越权减免税等现象,从而造成无可挽回的税收流失。同时,由于不规范的收费恶性膨胀,加重了生产经营者的经济负担。当这种负担接近或超过一定临界点时,一部分社会资源将从“地上经济”转向“地下经济”,其所产生的税收也相应地部分或全部流失。 2、税收制度缺陷。尽管1994年的税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却明显具有阶段性、过渡性的特点。新税制由于在税种设置上缺乏通盘考虑,部分税种在系统性、协调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上“先天不足”,如增值税税制设计明显超越我国社会发展水平,不仅征管难度大,征管成本高,而且极易成为违法分子偷逃骗税的目标。而内外资企业实行两套所得税制,也为企业逃避税收监管提供了制度“空间”。由于现行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对各项所得确定的税率不一致,纳税人可以通过分解收入、多扣费用达到偷税的目的。此外,税制设计跟不上经济结构、税源结构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出现所谓税收“真空”。如在面临企业改制、产权转移以及生产经营方式发生转变的新情况下,部分纳税人利用税制设计的缺陷和税收政策及管理的相对滞后,大肆偷逃国家税收,有些企业利用网上交易偷逃税款就是一例。 3、税收征管模式不完善。表现为缺乏税收基础管理环节,税务机关对税源状况和纳税人户籍状况“心中无数”,征收与稽查相互脱节,征收手段弱化,稽查挂一漏万,形成税收征管漏洞,导致税收流失。此外,由于受税收成本的制约,部分税务机关还存在重大户。轻小户的征管观念,个体私营经济税收流失比较严重。 4、税收法规、制度还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中的规定过于原则化,使税收执法缺乏刚性。如《征管法》第四十条规定对偷税数额不满1万元的,处以偷税数额5倍以下的罚款,由于规定的弹性太大,加大了执法的随意性。 5、社会综合配套条件不足。目前我国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社会配套条件明显不足。影响了税收征管整体效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税务代理刚刚起步;银行未实行存款实名制,对纳税人存款缺乏有效监督;大量现金交易所具有的隐蔽性给税收监控带来很大麻烦;协税护税网络还不健全,部门配合缺乏法律依据。 四、治理税收流失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
推进依法治税,规范执法。按照法定权限与程序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认真执行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虚开和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与其他可抵扣票、骗取出口退税以及利用做假账、两套账和账外经营等手段偷骗税的违法行为。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推进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二)转变税收征纳观念 要从过去重纳税人义务轻纳税人权利转变到既重纳税人权利又重纳税人义务上来;从过去计划经济下片面强调减税让利、税收政策向所有制倾斜转变到市场经济下的依法治税、税收政策向产业倾斜上来。 (三)清费立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要通过取消、规范、“费改税”等办法,清理不合理收费。改变“费大于税”、“弱干强支” 的政府收入格局。建立以税收为主、收费为辅、税费并存的新的政府收入机制,彻底消除“费挤税”的源头。 (四)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
税制不健全,现行税法不完善,给一些钻空子的纳税人留下了偷逃税空间,造成了大量税收的流失。目前国家已着力于按照减轻负担、完善税制、规范分配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不同领域的税费改革。完善增值税制度,逐步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的改革;规范消费税税基,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完善征税办法;完善所得税制度,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对国有企业所得税实行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共享,逐步调整区域性、鼓励性和照顾性税收优惠;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通过运用关税配额、完善关税计征方法等措施,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进出口关税制度;清理和规范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改革措施的制定应体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理念。
深化财税改革,不断健全税制和完善税法,堵塞各种漏洞,做到应收尽收。我国应该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不断健全税制和完善税法。为了调节个人收入,尽快开征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和社会保险税等税种。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严格企业财务制度和会计监督,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虚开增值税发票、做假账等违法犯罪行为。对各类商贸城、集市贸易、个体私营企业要实行严格的建账制度,强化发票管理和税收征缴。严格税务登记管理,清理各种漏征漏管户。任何地方和部门都不能越权制定税收政策,破坏国家的税收秩序。要抓紧理清现行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违反税法统一规定的,要立即纠正和废止。同时,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应及时调整税收制度和政策。 (五)改革税收征管体制 加强税收管理在新体制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改变人为割裂税收管理与税务稽查内在联系的做法,逐步实现管查合一,切实提高税收整体效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对税源的监控作用,增强执法刚性,明确执法责任,严肃执法纪律。 (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协税护税网络 完善协税护税网络化。明确政府各部门、银行、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在税源监管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为税务机关提供广泛的税收情报来源。同时可以建立双向申报制度,即雇员与雇主,被投资者与投资者的双向申报、交叉核查。通过人大立法,建立行政协助制,把协税护税工作纳人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增强税收执法的合法性。
(七)加大税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
创建优良的纳税环境,不断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加强纳税咨询服务,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知识,熟悉办税程序。进一步规范12366纳税热线服务,加强税务网站建设。实行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推行涉税事项“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行全程服务、首问责任制,方便纳税人及时足额纳税。另外增加偷逃欠税的心理成本对税收工作是一劳永逸的。如阿根廷的税收宣传颇具特色:税收不属于国家,而属于人民大众,政府不是税金的主人,只是一个管理者。税法广告宣传形象生动,如“税收是你的,偷税这实际上是偷你的钱”,而对税务人员则设计了一只猎狗形象,表示对主人要忠心,嗅觉灵敏,对猎物则十分凶猛,不易受诱惑。我国受历史影响,人们对税收产生排斥心理。所以我们要通过税收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更新税收理念,增强公民纳税意识,强化公民纳税义务,动员社会力量,实行“开放式”管理,建立高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参 考 文 献
(1)郝如玉,《税收理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黄苇町著《中国的隐形经济》(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出版)。
(3)艾德加·法伊格(美)编著《地下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4)丛树海,《中国宏观财政政策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禾雨木《逃税额估测方法的评价与选择》(《税务研究》1998年第3期)。
(6)刘剑文《当代中国依法治税丛书/税收征管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7)、《中国税务》(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
(8)李大明《论税制结构优化与税收征管的关系》(《财政研究》第6期)